“不像,看起来像是十一二岁的。”主要是身高在那摆着呢,比赵鑫也矮不了多少,赵鑫在不和何雨水这个变态比的情况下,在同龄人中,那也是佼佼者的存在。这个小姑娘能有这个身高,放到十一二岁的孩子里面也是出类拔萃的。</P>
“所以说她奶奶对她相当不错,实际上,他们全家只有她奶奶一个人一天三顿稀得,基本上就是饿不死就行的状态。”</P>
赵鑫也没问为什么不能跟他们大院贾东旭似的买议价粮或者找人换一下粮票。原因就是没钱,孔素英她爸是翻砂工,工资是比较低的,工作量又比较大,能维持现在的生活已经实属不易了,这纯粹就是她奶奶会算计。</P>
“她奶奶已经和她妈所在的村子商量好了,过完年回农村顶她的名挣工分,去分个人头粮,能省一分是一分。”</P>
“他们村挺通情达理的啊,居然能让外人进来挣工分。”赵鑫挺感慨的,毕竟多一个人,大家分到的粮食就会少一些,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外人过来分人头粮的。</P>
农村分粮有一套特有的制度,就是按照人工分,地好一点,多一点,产粮多的地方,能做到人六工四,产粮少的地方一般也都是人八工二。什么意思呢,交完公粮之后剩下的粮食里面,要拿出六成到八成出来,按人头平分,剩下的按照工分分。你只要是村里的户籍,并且有工分,那就可以分到人头粮,这是大家活命当然保证,也是公平的底线,一个人一年多少斤粮食。剩下的粮食按照全年全村的工分情况,平分算出一分多少粮,然后按照各家的工分分下去,这是效率的保证,防止有人磨洋工。</P>
在这种制度下,农村会自己定规矩,你一年的工分达不到多少,是不会给你分人头粮的,孕产妇,小孩和孤寡老人除外,都是乡里乡亲的,也没有人会去挑战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哪怕是这个规矩他并不合法。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人会谋算着不干活,那就是买工分。假设能分到人头粮的工分是一千个,那他就找人换一千个,把自己的人头粮分到手,然后从自己的人头粮里拿出相应的工分粮给他,或者再加一点,自己还能剩下不少,都是一个村的,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饿死吧,但是已经出嫁的,进城的,是享受不到这种福利的。这种情况只有到粮食增产增收,人头粮不如工分粮多的时候,才能解决。</P>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农村并不欢迎外人来自己家分人头粮,很多情况下,像孔素英奶奶这种情况,最多就是干了活把工分算到她妈的头上,多分工分粮,但是工分粮毕竟是小头。哪怕是她和弟弟全是这个村的人也不行,所以在听到她奶奶下去干活居然可以分人头粮的时候,赵鑫还是很吃惊的。</P>
“那这一次又是怎么回事儿呢?”</P>
“这不是她奶奶要回农村了嘛,她也九岁了,就算计着教会她做饭……”</P>
听到这里,赵鑫立刻打断了她,“师母,她九岁了,还不会做饭?”一个挺吃惊的消息,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很多六七岁就开始围着灶台转的,虽然赵鑫和韩师母都对这种情况不满意,但是这就是现状,不随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P>
“是啊,她奶奶一直算计着让她好好学习,以后也能出人头地,根本没教过她,要不是这一次她奶奶也算计着要走,估计还不教她。这一次教她做饭,第一顿就把稀饭煮糊了,真是不明白她是怎么干的,稀饭都能煮糊。那一次她奶奶训了她一顿,她就对她爹使得这一套,结果让他爹埋怨了她奶奶一顿,后面还有,一顿饭放了全家吃一个星期的油,今天这顿饭八成是又把稀饭做成干饭了,她出来折腾这么一圈,最后让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去找她奶奶的事。”</P>
“这不就是,避重就轻,移花接木,颠倒事实吗?”</P>
“差不多,你看着吧,等她奶奶走了,她们家的日子就得败,别人骂她奶奶一顿,对她有什么好处吗,真是个傻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