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师徒谈话(1 / 2)

其实吴烨来找赵芹借车的时候,赵芹也是刚刚回家,她干嘛去了,这两天听到的消息,抓紧找张老师汇报一下,毕竟万一国家不知道呢。结果国家不仅门清,甚至连处理意见都已经讨论过了,首先国家不会妥协,其次这些组织者有一个算一个,通通处理,现在民心已经向着国家了,已经不是过去几个所谓的意见领袖,所谓的大师就能动摇民心的时候了。直接让他们利用大学生的计划,全部落空。</P>

至于这些不明是非的大学生,国家采用了另外的方法,让团里组织一下,把他们分散到各个老区,接受老区人民再教育,让他们去这些地方,接触一下,让他们真正明白一下什么是爱国。这也算是一些人给的启发了。</P>

怎么呢,55年,京城有三百来人,也可能就是觉得京城工作不好找,也可能是真的是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主动组织申请去了开发北大荒,形成了大名鼎鼎的京城村。团里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申城不服气了,也组织了八九十个人,而且比京城进步的是,他们有二十五个女生,去往赣省下乡。</P>

要说影响,相比去北大荒开荒种地的京城队来说,申城这些人影响更大,因为他们去了之后,迅速在广阔农村开启了他们自己的事业,扫盲,充当临时医生,进行宣传等等,可以说是把作为知识青年的用处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也就成了知青下乡的两大出路,并不单单是下乡种地。拖拉机手,机修工,兽医,医生,老师,甚至是农业工作者都有,甚至这些人成了大队集体产业或公社集体产业的领导,技术员等等。但是京城队也不单单只是种地,他们在那里试验出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模式,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庄稼的种植技术。</P>

也正是有了知青,我们在改开之后才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因为那些接受过这些知青培训的中学生,成为了优质工人的来源。另外也正是由于知青的原因,以杂交和嫁接为代表的所谓先进农业技术,得到了大幅推广。同时也是这些人,为后来蓬勃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初始动力。(我刚知道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姐妹说的,这就是狗咬人,而知青和当地老百姓发生了冲突,那是人咬狗,所以才能上新闻。真正在农村天地,大有作为的人,可能被表彰,但是没有讨论性,大家看看就行了。)</P>

在这两波之后,各地在五八年之前也陆续组织了几波,但是有几波的纯粹性很有问题,有些老板,买办,看着行情对他们不利,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去下乡了,这叫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一群人,则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以选择下乡去搏一把,给自己增添一些资历。总之,或好或坏,各有说法的知青插队,上山下乡,在55年就已经开始了。</P>

但是这事有一个小小的后果,对京城人来说,那就是他们很难体现这个就近原则了,为了保持优秀,就变成了哪里需要去哪,哪里困难去哪。</P>

知道这件事超不出掌握的赵芹,也好心的把黄家的事给张教授说了一下。“你说这孩子太多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不怎么好处理,但是国家也有了一个办法,目前还不知道好用不好用,我给你卖个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至于你说这孩子的问题,是真没好办法,一个村里都帮忙瞒着,你就是上边都知道,也不一定能处理,这里面牵扯的事儿太多了,农村工作,比城里要麻烦一百倍。国家也在想办法,但是农村的宗族,是真的不好办。”</P>

而赵鑫,也骑着车去了韩工家里,韩工就是赵鑫的带教老师,但是韩工让她研究生毕业之后再叫他老师,现在还是和别人一样叫韩工就行,这是为了防止工业学院把他算成他们的老师,但是赵鑫叫他的夫人师娘。这一次赵鑫在后座绑了一个大大的筐子,里面放了一些赵芹专门做的小点心。</P>

“哎呀,你说你来就来吧,还拿东西干嘛,这些东西你师娘想吃就去街上买去,我又不是买不起。”</P>

“那哪行啊,这可是我们娘俩的心意,就这份心,你在街上买的也没有不是,这里面可有我的帮忙呢!”赵鑫恬不知耻的说道。</P>

“行行行,说不过你,昨天部里给我拿来一块火腿,走得时候,让你师娘给你切上一半。”</P>

“行,我就收着了,谢谢韩老师。”赵鑫也没假客气,等驴肉卤好了,再给韩工带一块就是了,两家都不是缺嘴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