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永远喜欢‘长剑10’(1 / 2)

这世界危在旦夕 通吃 1620 字 9个月前

阴暗的山洞内,通风扇在嗡嗡转动,吊挂的电灯呼呼乱闪。单调的环境下只有某个低缓的声音在诵读经文,听久了令人昏昏欲睡。

卡赫维奇刚刚处理洞穴外的发电机故障,迈步进洞就皱眉抬头,诅咒卖印度劣质货的巴基斯坦商人。

洞穴内,瞎了一只眼的奥马尔坐在地毯上,正在教自己的孩子经文。三个妻子来回伺候他,有一个还是‘本拉登’的大女儿。

奥马尔之所以能成为‘塔利班’首领并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其‘虔诚的信仰’。说白了就是一根筋。

因为极度穷苦的贫民无法在物资上得到收获,必然选择精神上的极端化,追随‘塔利班’成了某种无奈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老年人会信教,因为精神极度空虚和失落。

卡赫维奇原本以为这位‘信众之长’能创造奇迹,毕竟美军花了二十年也没能消灭‘塔利班’。但现实也给他重重一击,因为这次的对手不是美军。

美军也搞扶贫,但压根不信任当地人,只喜欢高高在上的进行指导。

‘圣光’可没美军那么有钱,反而主动了解当地文化,大量招募当地人,压根没想过要去改变什么。

这‘无欲则刚’的厉害可把卡赫维奇给折腾苦了。他开始盼着‘北方联盟’打过来,毕竟几万‘塔利班’士兵日夜枕戈待旦是纯消耗。

不打仗,干耗着,吃喝可一点不少。

可‘北方联盟’也是菜鸡,压根就没想南下。

于是双方对峙,就‘塔利班’穷的那副鬼样,几万张口在半年内轻轻松松把‘兄弟会’给的两千万美元援助吃干抹尽,一点渣都不剩。

‘兄弟会’已经在犹豫了,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两千万美元并不多,但看不到任何成效啊。

再想想美军折腾二十年花掉的‘两万亿’,谁还愿意朝这个无底洞里投钱?

卡赫维奇痛定思痛也想学‘圣光’搞商队进行自我维持。但只要翻开地图看一眼,他就得哭出两行泪来。

阿富汗的大多数人口不在南方的沙漠,而是在北方的山谷中。山谷中还歹还有点积雪融水,可以搞点农牧业。

南方除了少数绿洲,大片是沙漠。‘塔利班’的地盘里除了沙子,真的啥都没有。

喀布尔有两三百万人口,‘圣光’的商队能在北方的山谷里采购到皮革、干果、牛羊,还能抽空搞点水利发电啥的。

卡赫维奇在只有二十万人口的坎大哈啥也捞不到。

双方经济基础就不对等。

奥马尔每天只读经,其他的什么也不干。但极端人士也是要吃喝拉撒的,照顾这位‘信众之长’还特别费劲,既要保证他的安全和健康,还得足够隐蔽。

如果是美军占领阿富汗,卡赫维奇有信心保护好奥马尔,因为当地居民心向‘塔利班’。但‘圣光’挖墙角的方式和速度超乎想象。

这隐蔽点内,发电机是中国的,煤油炉是中国的,对讲机同样是中国的。好不容易换几个印度产的灯泡,三天两头的坏。

而在山洞附近的村落,往来商贩出现的更加频繁。

‘圣光’的商队无法进入‘塔利班’控制的核心区,但阿富汗自己的小贩填补这方面空白。

牧民的牛羊可以比过去卖更高价钱,获得的商品也更耐用,价格更低。都是穷极了的人,谁能抵御这种便利?

‘塔利班’的高层很不愿意相信一个事实,从遥远中国运来的商品能比阿富汗当地的商品更便宜?这不可能。

阿富汗的人工多廉价啊,阿富汗的女人只要给口吃的就能任劳任怨的干活。她们纺织的羊绒土布又厚又结实,肯定要比进口货便宜啊。

但现实无情的打脸了。

‘圣光’将中亚的棉花、羊毛、皮革用飞机运到喀什,在当地雇工培训建纺织厂,生产的产品再用飞机运回来继续换中亚的牛羊矿产。

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质量要远超阿富汗妇女的手工产品,价格基本持平,甚至能再便宜些——‘圣光’确实不挣钱,甚至还会赔点钱进去开发市场。

‘拼多多’砍价的那些招数证明一件事——一个聪明人就为了砍个几毛钱,能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亲属朋友挨个喊一遍。

所以哪怕每年赔上几个亿都不算啥。

喀什的工人能挣钱,阿富汗的民众能省钱还能赚钱。正向经济循环一旦建立,它自己就能持续发展。

‘圣光’没能在农牧产品中赚钱,它也看不上那仨瓜俩枣。只要当地民众不干扰它修路开矿就行,工业化才是赚钱的大头。

卡赫维奇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靠竞争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