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丨初恋 第一回:“你好呀”(1 / 2)

18年前,没有高铁,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直播带货,没有美颜,没有微信,只有最后的一丝纯真。

2005年5月7号,早上4点半,天还没亮,我艰难的爬起来,然后蹑手蹑脚洗漱,从宿舍下楼,大概走了两百米来到307路公交车,再经过不到半小时后来到了火车站,又排了15分钟队,终于买到了6666次火车。

从省城奉市到灯市,现在坐高铁也就二十来分钟,但在当时,却只有绿皮火车,6点半左右从奉市南站始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乌龟爬爬,8点多才能到灯市。

我要干什么?嘿嘿,用现在的话讲叫“奔现”,那会,只是很单纯的叫做“见网友”。

由于是比较早的一班车,人不是很多,我怀捧着昨天买的一大束玫瑰,坐在靠近两节列车连接处的座位。

刚刚坐下,迎面走来一位大叔,手里拎着鸟笼子,盖着罩子,坐在我对面。

6点20分,列车缓缓出发。

大叔看我拿着玫瑰,笑呵呵问我:“小伙子,见对象去啊?”

我笑着说:“嗯,算是女朋友吧。”

大叔说:“不会是去见网友吧?”

哦豁,眼神很犀利啊,我问道:“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啊?”

大叔带着一种略带嫌弃和无奈的语气说:“你们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啊……”话也没说完,就只是摇摇头。

我就很纳闷,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咋啦?

驶出车站,太阳光慢慢的洒进车厢,大叔好像也没有继续和我交谈的兴趣,他把鸟笼子放到桌子上,然后慢慢揭开罩子,里面是一只黑了吧唧,红嘴的鸟。看着特别老实但是也不蔫。

旁边的乘客,有好事的就问道,是八哥吧?大叔说,不是,是鹩哥。这家伙在家可能唠了,一出来就老实了,典型的窝里横。

“小伙子,在哪上学啊?”大叔整理好他的小宝贝后,又开始跟我聊起来。

“奉市机电大学了。”

“那你认识张亚男吗?”

“认识啊,我同学,个子不高?”

“嗯,长的还行,就是可惜个头矮了点。我是她大舅。”

我……

你看,缘分就是这样,妙不可言。

我和张亚男的关系不错,经常会上自习的时候碰到,并且毕业后,在我的介绍下,成为了同事,这姑娘长的有点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身高却只有一米五五。2008年公司团建,在山市著名的某佛苑那,她还特别“算了一卦”,大师说,她以后会嫁给“宝马”,我和一众同事们听得都云里雾里的。2014年,我参加她的婚礼,老公是在奉市宝马厂工作的,真的是一语成真,神奇。

事后,我故作神秘的在自习室问张亚男:“姐妹,你是不是有个亲戚,养着一只鹩哥啊?”

“呀,你怎么知道?”

“呵呵,兄弟我能掐会算,有没有吧?”

“嗯,我大舅,可神叨了,活的贼通透。你到底怎么知道的。”

我也没多说,反正就是那么一个小插曲。

因为是慢车,20分钟后就到了南家屯,正好也是我这位同学的家,大叔拎着他的鹩哥下了车。临下车前,意味深长的跟我说了一句:“小伙子,缘深缘浅耗子为汁吧。”

我目送着大叔越走越远,真的,这样的偶遇真的是我想编都编不出来,上哪说理去?

其实见她的路上,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正式见面前,我和她也只是在网吧视频,虽然自以为关系很到位了,但还是没低,毕竟第一次谈恋爱,谁能保证自己就不是赌桌上最先走的那一个。而且,我们还是网恋加异地,不像现在拿起手机,高清视频通话那么容易,彼时的视频,也只能通过网吧的电脑,清晰度惨不忍睹充满了朦胧感,而且我对自己的颜值,对,那会还没有“颜值”这种称呼,总之就是对自己的长相不是很自信。而她,用韩综里的话来说,百分百就是我的理想型。

2003年,天降惊喜,高考突然从7月提前到了6月,并且还赶上了第一次大综合,就是不分文理,九科全考,再加上非典时期,我们这一届,真的是除了无奈也只有无奈了。

2002年的数学卷,我考了135分,谁曾想,03年的卷子,因为某些原因换了b卷、而且有一道大题,我记得很清楚,是非必考的象限,出成绩的时候,都没有及格,好在除了英语数,其他科目我还算可以,也多亏了大综合,不然我可能连一本线都够不上,命运就是这么造化弄人。

这里再啰嗦一句,千万别听老师的,什么拿到卷子要先全部看一眼。以前考试,我都是拿来就做,完全不去管那狗屁的什么浏览一遍。就因为发现了那道非必考的象限大题,整个人马上就慌了,本来擅长的立体几何,居然也解了半天。

所以,适合自己的办法,一定要坚持,这个东西真的是因人而异,不能强求。

因为父母两遍的亲属里,没有上过大学的,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只能靠自己的“第六感”了。记得当时拿着学校高价送出的一本大册子,上面罗列了历届各院校的高考分数线,仔细核对自己的第一第二志愿,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报了一所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而当时,我记得西安交大,北邮电分数线在后来公布的时候都很低,基本就是一本线的分数,可以说是历史最低了。但当时,谁又能奢望呢,所以看到以往的分数线自己也就一眼姗姗而过了。

当立秋过后,自己和家人第一次来到学校,说不上满意或不满意,在当时各个院校大兴新建校区时,我们的学校,还是古色古香,保持着半个世纪的风骨。直到07年毕业后,学弟学妹们有幸搬到了新校区。

我好像和新学校比较犯冲,小学在自己毕业几年后,从一排排的平房,变成了有校车的楼房,并升级到了中心小学。初中,也是从平房变成了高大上的楼房。高中,坐落在市内一座宝山的半山腰,是颇具历史的原省政府所在办公楼,身后有一座寺庙,不远的山腰上,还有一座尼姑庵,周围和居住小区混杂,每天听着庙里的晨钟声,还有学习时笔尖上的沙沙声,特别魔幻现实。高中,也是在自己毕业两年后搬迁,焕然一新,软硬件都直接大跳几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