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修筑扞海堰为民造福,本来这是一件千古不朽的好事,但却遭来非议。</P>
施工不久,因恶劣天气和怪潮,刚筑的海堤多处出现决口,民工冻死、饿死和累死一二百人,工程被迫停工。</P>
有人反映到朝廷,诋毁诽谤范仲淹。一时出现停止修复堤堰的议论,甚至出现追究范仲淹的主张。</P>
朝廷派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实地考察。胡令仪曾任海陵县知事、如皋县县令,深知扞海堰的重要。在范仲淹陪同下巡视工程后,他积极支持范仲淹修堤主张,上疏宋仁宗,力主继续施工。</P>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P>
诗书对周孔,琴瑟亲义黄。</P>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P>
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P>
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载光。</P>
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P>
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P>
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P>
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P>
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P>
在泰州,范仲淹写下《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P>
北宋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出现了“文昌北宋,名臣名宦交相重”的盛况。其中有在泰州任职的“五相”,即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富弼、赵拚;又出现了在文会堂纵论天下、诗歌酬唱的“五贤”,他们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周孟阳、富弼。</P>
一座小小的文会堂,却将泰州“五贤”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这里把酒临风,诗词唱和,纵论天下,共同抒写泰州历史上最绚烂的人文情怀,至今传颂不衰。</P>
题目中的滕从事,就是指的腾子京。由于滕子京的邀请,泰州“五贤”一时齐聚清风堂。滕子京眼看酒过三巡,便趁机提出为清风堂写记的事情,大家都答应回去写。</P>
谁知,范仲淹沉吟一会,便即兴赋诗道出了上面这首诗。</P>
滕子京于是命人将这首《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一诗裱起来,挂在清风堂内。</P>
后来,清风堂也因此改名为文会堂。</P>
一年之后,范仲淹丁忧守制离开泰州。</P>
两年之后,滕子京也离开泰州,文会堂从此人去楼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