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来,和之前王茂平预料的一样,卤鸡和肘子卖出的很少,卤肥肠卖的也不多,一般人对猪下水这种东西是避之而不及,不过土豆,豆干,毛豆等素菜倒是全都卖光了,收入还是很可观的。</P>
接下来的两天,生意虽然没有第一天那么火爆,但来买卤味的人也不少,而且还有很多回头客,一家人这才放心下来。</P>
王茂平也准备返回社学,临走前,他又拿了些卤味给周秀才尝尝鲜。顺便也拿了些卤味来到巧木坊,还带过去一张图纸。</P>
回到社学后,日子又变得按部就班起来,唯一的区别就是从乙班进入了甲班。现在甲班的人数不多,算上王茂平也只有十一个人。</P>
甲班只有晨课,晨间社师会主讲四书五经的内容及制艺题、试帖诗的基本技巧,具体题型的剖析等。</P>
王茂平也在不断的试图弥补自己的弱项——试帖诗,可惜成效并不大。试帖诗往往是限体、限韵、限题,王茂平发现只是达到格式上的要求已经是快到他的极限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去追求诗情诗境了。</P>
因此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多读些古诗和典故,因为科举中的试贴诗,只是撷取前人诗中的一句,或择取一个典故、一个成语,所以只要自己能知道命题的出处,将其中规中矩的做出来,也不指望能惊艳谁了,没那天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P>
“老头子,真要像二平说的那样在县城也开一家卖卤味的铺子?在镇上不是挺好的嘛,收入也不算少何必非得冒这个风险呢!”黄氏没有想到自家老头子真的决定将卤味卖到县城。</P>
“这些天我也仔细的想了一下,二平说的有道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咱们得抓住,不能把这个聚宝盆浪费掉。”王守昌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P>
而王茂平在社学外见到了他爹,一问才知道王广顺这次来县城主要是想找一间合适的铺子租下来,王茂平虽然已经在县城待了三年,但活动范围也只是社学附近,最后还是托陈江找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牙行。</P>
如果县城再开一间铺子,那王家就有三间铺子了,但王家是农籍,即使开了三间铺子相对于那些商人来说也只是小打小闹,不会影响到科举。</P>
这个时代对科举的要求相对宽松,即使是商籍经过一番运作,也是可以参加科举的。很多商人通过买房置地在登记户籍的时候一口咬定自己是地主不是商人,行商只是个人爱好,再拿着银两来打点一下,商人就摇身一变成了地主。</P>
牙行的速度很快,第二天就选出了几个符合条件的铺面,王广顺和王茂平在牙人的指引下将这几套铺面都简单的看了一下,两人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县城东南面街角的一家铺面。</P>
铺面不大和王家在镇上的铺面户型差不多,但要小很多,后面也只有两间狭小的卧房和一个厨房,从铺面到正房也就五六米的距离。</P>
就这么一套小的铺面,每月的租金还要二两银子,比起镇上贵了能有五六倍。不过王茂平选择这个铺面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虽然铺面不大,但地段却很好,距离县城南面的居民区很近,而且周围的店铺也都是以饭庄、食肆、米店、小吃摊等为主。</P>
既然已经决定了下来,当天就立了租契交了一季的租金。王家人看到王广顺回来,都很惊讶,没想到房子这么快就找好了。县城的铺子,王守昌决定交给王广顺夫妇来打理。</P>
王广顺现在无法做繁重的农活,打理铺子的活计交给他正合适,而且离社学还近,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孙子。现在要论谁在王守昌和黄氏的心中最重要,那自然是王茂平,其他人都得靠边站。</P>
刘氏自然是十分开心,去县城就能时不时的看到儿子了,连忙欢天喜地的进屋收拾起了行李,王春雨这次也会跟着去县城,对于很少能出门的她来说,更是高兴异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