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兰围场待了两个月,八月初,康熙宣旨回京。</P>
八月十五便是中秋,宫中已开始布置,康熙欲在中秋前回到京中。</P>
最后一晚,蒙古人办篝火宴恭送皇帝。</P>
彼此相谈甚欢。</P>
此次又促成了满蒙的联姻,双方都很满意,只除了少数几人。</P>
不知宫里的郭贵人母女作何感想,宜妃是一肚子的不满,不能发泄。</P>
长长的队伍行驶在回京的路上,茉雅奇倚靠在铺着厚厚毯子的马车内歇息。</P>
胤禛和胤佑偶尔过来看一眼。</P>
康熙一路在銮舆内看奏折,隔一两天就叫人请茉雅奇过去坐会儿。</P>
皇帝的銮舆内自然是更加宽敞舒适,里面放置了帘帐,还能在帘帐内躺下休息会儿。</P>
一次太子过来禀报什么事情。</P>
茉雅奇刚刚睡醒,又不好出去,听他们父子俩闲聊了会儿,好不容易太子走了,茉雅奇装作刚睡醒的样子。</P>
茉雅奇坐在康熙对面喝茶。</P>
康熙放下奏折,眉头微拧,“你说,为储君者,是仁善好还是狠辣好?”</P>
茉雅奇不解,想到方才康熙与太子说了会儿话,似乎谈到对一些政事的见解。</P>
太子的回答偏向宽严并济,恩威并施的。</P>
历来储君过于仁慈都不是好事,又不能过于严苛,太子的说法不见得错,但康熙似乎不太满意,不知是哪里不满。</P>
茉雅奇不了解政事,也不好说太多。</P>
这个话题有些敏感。</P>
“臣妾不懂,不敢妄言,却知一个道理,因人制宜,仁善亦或狠辣皆是手段,只要结果是好的,无所谓手段如何。”</P>
她没说哪个好,好不好的都在康熙的心里,谁说了都没用。</P>
康熙看她一眼,道:“难得你能有这番见解。”</P>
茉雅奇故作谦虚,“见解谈不上,臣妾只是胡言乱语,皇上别放在心上。”</P>
康熙哪里认为她是胡言乱语?此话正说到了他心里。</P>
只是……</P>
康熙道:“太子倘若真似他说的那般想便好了。”</P>
茉雅奇好奇,“何以见得?”</P>
难道太子言不由衷?</P>
康熙嗤道:“莫说朝中那些大臣,便是朕的亲儿子们有几个说真话的?莫不是揣测朕的心意。”</P>
茉雅奇闭嘴。</P>
这话更不安全了,当着她的面说儿子们虚伪奉承,真的好吗?</P>
康熙看她缄默的样儿,不为难她,道:“人大了难免心思多些,朕理解,只是朕希望太子对朕还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谈,这些年太子同朕疏远了些。”</P>
毕竟是君父,首先是君才是父,哪个皇子敢完全说真话?</P>
太子更是最接近康熙的一个。</P>
嫌太子之位太稳了吗?</P>
这话不好说。</P>
茉雅奇道:“孩子大了很正常的,胤禟还有几个小秘密不肯对臣妾说的,臣妾能说什么?只要他不闯祸安安分分的就好了。”</P>
康熙听她说的顿时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