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铁珠冲击在战马身上,瞬间溅起无数多血花。
冲击在骑兵的铁甲上,发出尖锐的声音,这一瞬间是没有疼痛的知觉的。
但明显感觉到身体在被一股强大的力道往后推。
随即,骑兵来不及有任何反应,便翻身坠马,连同战马一起,在地上翻滚几转。
后面的金军同样来不及反应,也与前面的一样,在战马的哀鸣声中坠马。
可怕的是,不是一两个,也不是十几个,而是一片骑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溃下来,栽倒在地上。
更可怕的是,短短的数秒钟,金军依然无法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马还在本能地往前冲,骑兵的大脑也还在处理着刚才的信息继续往前,双方的距离在快速拉近。
更多的火炮已经冲击过来,它们形成密集的浪形冲击,或者说,更像一把锋利的刀横扫过去,又倒了一片。
问题是,这个距离,拐子马就还没有真正地开始冲锋,速度还非常慢。
如果,拐子马在这个距离开始全速冲锋,也需要大约57秒钟才能冲到宋军的面前。
五十七秒钟,以宋军目前火炮的数量,交叉火力轮番轰击,哪怕不惜炸膛,恐怕这批拐子马至少一半会交代在这里了。
等已经有一百多骑坠马的时候,金军才反应过来,他们立刻选择了迂回。
后面还没有跟上来的也立刻选择了迂回。
若不是他们的阵型呈现修长的羽翼状,根本无法快速迂回,死的必然更多。
经历了七十几骑的坠亡,拐子马才在惊恐中狼狈狂奔而走,撤出宋军活力的范围。
两支拐子马,一共四千多骑兵,还没有动手,就已经死了两百多骑。
在过去的时代,想要杀死两百多骑拐子马,得看在什么场合。
如果是落单的两百多骑,己方兵力充足,可以搏杀一段时间杀死对方。
毕竟两百多骑,已经能相互配合,形成可怕的冲击,甚至游斗和突击。
但刚才呢?
刚才杀死那两百多骑,几乎没有出动宋军的士兵,时间短得几乎超出了这个时代的人的认知。
这足以给金人造成认知上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这种短时间内能杀死这么多骑兵,并不是普遍性战术原理。
什么叫普遍性战术原理?
股名义上就是可以随时复刻的。
例如拐子马袭扰侧翼,从侧面击溃敌人军阵,这种战术是可以复制的。
条件是训练好骑兵战术,出动相应数量的骑兵,寻找敌人侧翼的薄弱点,不断、反复袭扰。
这种可复刻的战术,意味着能在军中扩大化,训练出大军团。
将军们看的是冲锋陷阵,元帅们可能更看重战术的可复刻性,规模化效应,也就是普遍性战术原理。
而刚才那种轰杀拐子马之所以是非普遍性战术原理,是因为宋军是被动的一方。
是拐子马主动靠近宋军,宋军击杀。
当拐子马不靠近宋军的时候,宋军无法用此战术完成击杀。
而拐子马是否靠近宋军这个行为的主动权,不掌握在宋军手里。
即宋军主将无法主动施展此战术,所以无法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