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刘光世向岳飞询问:‘鹏举贤弟,放你眼前那支圆筒,是何物啊?’</P>
岳飞答道:‘此乃赵官家在京城时,研制的神物望远镜,用它可看清数十里远外的人与物。这支望远镜,乃是官家亲赐给弟飞的。’</P>
彼时,刘光世死皮赖脸地求岳飞,把望远镜借他一用。刘光世借了岳飞的望远镜,用了一次,就直呼神奇……</P>
刘光世这位平时不缺珍奇物件的将门二代,对岳飞的那支望远镜,爱不释手。</P>
他想出巨资来买那望远镜,怎奈却被岳飞以‘官家所赐之物,弟飞不敢转赠给平叔兄’为名,夺了回去……</P>
如今,刘光世接过官家亲赐给他的这支望远镜后,他若不骑在战马背上,他必能高兴得雀跃欢呼。</P>
立马于赵官家战马身后的刘延庆,看到自己的爱子刘光世,如此受赵官家器重,他甚至欣慰,对赵官家无比感恩中夹杂着愧疚。</P>
这愧疚,就是半个多时辰前,赵官家突然视查他刘延庆部时,抓到了军纪涣散的现形。此时,刘延庆心中暗暗发誓,等到我回军营后,便要严抓军纪,刻苦练兵了。</P>
刘光世用赵官家赐给他的望远镜,望向西平府的东城楼……</P>
“启奏官家,微臣光世,也看到了那敌城楼上身穿四爪蟒袍之人。”</P>
“微臣光世,在三年前宋夏议和之时,负责率兵保送我大宋议和使臣,我当时看到有西夏议和使臣中,正有濮王李仁仲这人!”</P>
“彼时,李仁仲,还没有被晋封为濮王,他只是西夏的礼部郎中。”</P>
“微臣光世对其印象深刻,皆因此人虽为西夏宗室党项人,但他与我宋使议和时,皆用流利的汉语来交谈,撰写和约时,他能亲手持笔用汉字一书而就。”</P>
“微臣光世,观李仁仲的汉学造诣,丝毫不逊色于我大宋进士出身的议和使者。故此,微臣光世,对李仁仲此人,印象极其深刻。即便时隔三年了,微臣光世也能一眼认出他来。”</P>
赵吉点了下头,道:“果然不出朕所料,西夏虽是党项人立国,但是,他们是剽窃了我大宋汉家王朝的官制和官服样式。若不是被封王者,谁敢穿四爪蟒袍呢?”</P>
众兵将纷纷点头,赞同赵官家之言。</P>
“之前,朕听闻韩良臣部抓到的敌军俘虏供述,如今濮王李仁仲,身在西夏西京城内。敌军东城楼上那位穿蟒袍之人,想必就是李仁仲了。如今,有平叔爱卿之言,正好印证了朕的猜测。”</P>
“官家圣明……”</P>
赵官家身后的刘延庆对爱子刘光世的表现,暗自赞赏。</P>
“启奏官家,微臣延庆曾听闻,在去年,李仁仲才被当今的夏皇李乾顺晋封为濮王。”</P>
“嗯!”赵吉颔首道:“朕已知此事。”</P>
在赵官家身边的众人,心中皆敬佩赵官家的“知己知彼”。</P>
“两军交战中,西夏濮王李仁仲,前来视查城池,不知他为何要穿那么显眼的四爪蟒袍呢?”刘延应小声嘀咕道:</P>
“嘿嘿……他这不是自愿当我宋军的箭靶子吗?”</P>
赵吉微微一笑,道:“朕料定,必是他以为我军一时攻不破他所守的夏国西京城吧!”</P>
“而朕又派出了岳、刘二将,押着俘虏李察哥在他们城下游行示众,这让守城的夏军士气大减、军心动摇。”</P>
“李仁仲穿着夏皇李乾顺赐给他的四爪蟒袍,上来巡城,为的就是鼓舞士气、稳定军心。”</P>
周围众将,皆赞佩道:“官家料事如神,臣等佩服至极……”</P>
其实,李仁仲来视察城池,还真的如赵吉所猜测的那样。</P>
原本,在西京西平府城内的李仁仲,在十多天前,派兵出城与李察哥部一起围歼韩世忠所部宋军时,他本想着能凭那场大战一举歼灭长途来犯的宋军,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西夏最强的骑兵铁鹞子军和其辅兵静州兵马,反被宋军给歼灭了……</P>
之后,性格谨严的李仁仲,便采取了坚守西京西平府城的战略,想用坚守城池绝不出战之策,拖垮孤军深入到西京城外的宋军。</P>
然则,令李仁仲震惊无比的是,在这短短的十来天里,西京城外的宋军却越聚越多,现在望向城外的宋军的营寨规模,应该在十五六万之众。</P>
而他城内的夏军只有八千人,即便他紧急从城内的青壮男子之中强征了六千人,现在城内的新老军兵加在一起,才区区一万四千人。</P>
而让李仁仲最为担心的是,因十几天前,李察哥部的铁鹞子军和静州兵马,几乎被宋军全歼,他已料定当今夏皇李乾顺,真的一时无法再调集来像铁鹞子军和静州兵马那样的数万大军长途奔袭来解西京之围了。</P>
身为夏国宗室的濮王李仁仲深知,当今夏皇真正能直接调动的军队,现在不过区区三万京城侍卫军了。</P>
大夏国京城兴庆府的侍卫军,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P>
一是,由五千人组成的“御园内六班直”;</P>
二是,由最善骑射和拼杀的三千名披甲骑兵,所组成的“铁骑”;</P>
三是,两万五千人组成的京城宿卫军,此军照比“御园内六班直”战斗力差很多,照比由晋王李察哥统领的铁鹞子军的战斗力那就更差远了。</P>
然而,在因为当今夏皇,派出了其弟李察哥亲统三千铁鹞子军和数万静州兵马,来援西京,却惨败于西京城外,几乎全军覆没。</P>
当今夏皇李乾顺,真的还敢把京城侍卫军中的“御园内六班直”和京城宿卫军,这仅剩下的能保卫京城安全的三万兵马分兵出来解西京之围吗?</P>
李仁仲绞尽脑汁去想,他也敢断定夏皇李乾顺,不能冒险把守卫京城那仅剩的三万兵马派出来了。</P>
“若本王仁仲能派出城使信,赶往京城,本王也会力劝夏皇,绝不能将京城兴府仅存的保卫皇家安全的御园内六班直和京城宿卫军,再分兵而出,来援西京了。这是万万不可的啊!”</P>
李仁仲思索着,会不会有其它援军前来解西京之围呢?</P>
如今,大夏国还有约五十万的地方军。可是,他们直的能在夏军占尽劣势的情况下,他们愿意冒着全军覆没即全部族灭亡的危险出兵来援吗?</P>
“呵呵……”李仁仲思虑至此,他便自己苦笑起来。</P>
大夏国各个地方的常备军,共计约有五十万,主要是部族兵,分为左、右两厢。</P>
每厢,又划分为六个地方军区,各区设监军司负责指挥本区军队。由各部族首领担任的各监军司的最高长官都统军,均仿宋制立有军号,因其部族大都保留着游牧生活,各军并有固定驻地。</P>
每一监军司除了都统军外,还设有一名副都统军和一名监军使,由部落贵族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等官,由党项人或汉人分别担任……</P>
汉学造诣颇深的他都会愤恨感慨:大夏国内的两厢共计十二个监军司,就是十二个大小不一的部族。他们太像大唐中晚期时,割据在各地的掌握军政财大权的节度使了。</P>
李仁仲每每思虑至此,他就头疼不已。</P>
故此,他知道,分布在大夏国内各地的十二个监军司,就是十二个大小不一的部族。当大夏中央军对外敌作战时,处于优势时,他们都会闻风派出兵马跟随作战,以图打胜之后,瓜分到更多的好处。</P>
若是大夏国的中央军打了大败仗,那十二个部落中,又能有几个部落会出兵呢?必然是少之又少。</P>
多年前,大宋国的五路大军伐夏,表面上宋军占优,那时先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派出钦差,持银牌,想紧急征调十二个监军司的部分地方兵马,火速出击去抵抗宋军……</P>
然而,结果呢?</P>
各部落的地方军,虽然接受了银牌,表示绝对听从皇命,服从征调,可是,他们派出的兵马赶赴前线的行军速度,那是如龟行般慢悠悠……</P>
但是,他们得知大夏中央军打败了其中一路宋军主力后,他们便迅速地急行军,企图瓜分缴获宋军物资,盼望着能抓到宋俘当奴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