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历次会试,主考官再怎么说,也由皇帝亲简大学士领衔主考。
既然要拥抱海洋的工业文明,已经不合时宜的八股取士,迟早会寿终正寝。
但是,绝对不是现在。
大清的速亡,除了兵权旁落于袁项城之手以外,冒然废除科举,肯定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清廷废除了科举取士之后,就等于是,断了全天下读书人做官的希望。
这还了得?
史书里早就写得很清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断了希望和生计的穷秀才们,仗着有文化,掌握了一定知识,大量的混入了晚清的江南新军之中。
在当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早就深入了人心。
尊贵的读书人,但凡有条活路,谁乐意去当丘八啊?
时间一长,爆发反清的起义,也就是迟早的事儿。
晚明时期,明廷仅仅是裁减了不入流的驿站而已,就逼出了个亡明的大顺天子。
玉柱呢,作为现行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却极不重视乡试、会试和殿试。
以前,玉柱曾经担任过公考的面试官。
往往那些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面试高分者,只要进了乡镇,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了只会吹牛造假的低能儿。
相反,这些人进了厅局级的大机关之后,就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别提多滋润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平台越高,越是务虚不务实。
越是大机关,业务水平啥的,统统不重要,就看会吹不会吹,会不会编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了。
玉柱是老官僚了,官场上的积弊,他完全门儿清。
礼部会试,玉柱漠不关心,却跑去关心了童生试的入门级考试:县试。
玉柱身边的老亲兵戈什哈们,足好几百人,都被玉柱派去了北方各个县。
每县两名老亲兵,美其名曰:监督县考。
实际上,这些人带去了玉柱亲拟的十道考题。
这些考题,各县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并不影响正经的八股文做题,只是把装样子的贴诗作赋环节,改成了做玉柱亲自出的考题罢了。
县试,由知县说了算。哪个知县敢反对玉柱的搞法,那就是活腻味了。
玉柱的想法,其实很清楚的。
此次县试作为试点,若是大获成功,则推广进今年的府试和院试之中。
目的嘛,就是从极为稀有的知识分子之中,选拔出脑袋不那么进水的人才。
比如说,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加减法都不懂的人,咳,那还是去走老路吧。
老路的前景,绝对不容乐观。
以后啊,每三年一次,录取的一百多名进士,安置的去处,就很窄了。比如说,当翰林啊、修清史啊、修地方史志啊,研究怎么保护故宫紫禁城啊,等等等。
读书人嘛,即使选择了继续钻研八股文,惦记着务虚不务实,玉柱也总会赏口饭吃,给条做官的出路。
但也仅此而已了。
等过渡时期结束了,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教育的人才,肯定会取代现有的官僚阶层。
玉柱只关心,从刚入学,到秀才这一级的读书人。
至于,举人老爷们,唉,谁见过穷举人了?
人家吃得饱饱的,不需要玉柱去操心呐。
从县试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干什么呢?
先在天津的预科班,跟着洋人语言老师们,先过语言关。
语言过关后,给予公费出国留洋的待遇,让他们去英国,去法国、去荷兰,从初中开始读起,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初步定的名额是,三千人,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每月还给二两银子的零花钱。
实际上,这些西方的学校,最终的校董,都是爱丽丝。
不过,请的教师,都是正经的洋人罢了。
等这些人,学成归来,各省的国立中学堂,也就可以全面开花了。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之后,倭寇都知道,拿出大把的银子,狠办教育,更何况是玉柱呢?
百年树人,重在教育。
将来,等教师多了之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老江湖永远都会遇到新问题。
武清县的县试还没开考,就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知县大人,不仅不让玉柱的亲兵进贡院,还叫人把他们赶了回来。
理由也很简单,祖宗之法不可变,岂有丘八监试出题之理?
简直是有辱斯文,道德沦丧!
一时间,朝野震动,举国惊诧!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