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战斗,可以很好的检验他们之前的训练成果。
冷锋的军队正如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大多数人是没有参与过真正的实战的。
十五万作战部队,其中五万完全是新兵,他们除了接受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外,并没有经历过真刀真枪的作战。
至于十万洪一军,那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队。其中有一半人是经过实战的体验,当初蒙古人发动的钓鱼城之战,这些人就被安排出去参加过那场战斗。
只不过当时冷锋这边表现的极其低调,而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混在其他队伍的后。
由于当时蒙古人是对钓鱼城突然发动攻击的,在情况危急之下,多方部队都对钓鱼城进行了支援。
除了朝廷这边的各路人马之外,就连江湖门派都来了不少。
冷锋将那些训练了一段时间的人员,分成一两千人的小队,总共派出了将近二十来支小队。
如果是在寻常时期,一两千人的队伍也会引起别的人注意,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他们。
经历过那次的战斗之后,当时第一批组建的护卫队,已经完全成长起来。
毕竟他们大大小小的战斗已经经过了十来场,利用小规模队伍的灵活性,他们可以暗中伏击敌人,甚至是袭击敌人的后方部队。
不仅仅是在小规模战斗有所建树,而且也是参加过大规模战斗的。
在双方都投入大兵力对决的战斗之中,他们也会以江湖势力,或者是地方豪强名义报名加入其中。
毕竟当时朝廷的军队被打散了,钓鱼城之所能够守住,除了守将的能力之外,就是过来支援的部队非常多。
当时的朝廷也无法具体管理到这里,完全就是一种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
这三万多人才是冷锋这支部队的真正的核心,其实就是以他们的力量,都可能以解决这场战斗。
但是在诸葛隆中的作战计划之后,这三万核心部队并没有参与主攻。真正作为主攻的部队,是剩下的七万人。
这些人都是后两批加入的,他们也经历过全方面的训练,军事技能和思想素质自然都是合格的,唯一欠缺的就是实力,特别是大规模的实战。
按常理来说,如果是这个时代的普通军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根本不会像诸葛隆中和冷锋这样安排。
就算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方的情况,也不可能如此大意。
甚至,这已经不是大意那么简单了,而是视大战如同儿戏。
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决定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数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如果在这对己方十分不利的地形之下,被伏击的一方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但是诸葛隆中制订的作战计划,不仅仅得到冷锋的认可,而且还是十人赞同他的这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