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 和老人家唠了一路,江月华这才知道,对方是从偏远农村过来的,老人家姓翁,今年快七十了,她的外孙女今年十一岁,叫韩小玲。
小玲的父亲是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和翁奶奶的女儿组成了家庭,婚后生了小玲。
本来一家三口过的也算是安稳。
但后面随着时局的变化,知青可以返城,韩小玲的父亲便留下她们母女,回了城。
走之前说的好好的,说等他回城里安顿下来,找到工作,有了住的地方,就把她们母女接过去。
“我闺女这一等,就等了七年啊。”
翁奶奶说这话的时候,口气中有心疼,也有怨愤,但最后都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他刚回城那一年,还会和我闺女通信,时不时的写封信过来问问母女俩,后来就是说他在城里如何如何不容易,暂时还不能接她们母女过去,到后面……”
“到后面,是不是连信都没有了?”
江月华瞧着翁奶奶的脸色,出声问道。
翁奶奶点点头“是啊,人直接没了消息,我闺女寄过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没了回音。”
听到这话,江月华并不意外。
抛家弃子返城的知青,太多太多了,当年他们不得已下乡,以为一辈子都不能回城,便在农村扎根,娶妻生子,或是嫁人生子的,纷纷组建了家庭。
但这其中,自愿的,恐怕只是少数吧。
后面政策变了,可以回城了,能心甘情愿留在农村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大多数人都是抛弃了乡下的家庭,返回了城里。
遇上那些有良心的,或许还记挂着乡下的老婆孩子,可能会三不五时的寄些钱回来。
但是碰上没良心的,那都恨不得把乡下的一切都忘个干净,哪里还会想着乡下的家庭?
“那这么多年,你闺女就没去城里找过小玲的父亲吗?”
虽然江月华心中已经有了猜想,但那仅仅只是她个人的想法,对于别人的事,自然不好随便评说于口。
“怎么没找?”
翁奶奶叹了口气“我闺女攒了路费,带着女儿去找过,但没找到。”
江月华挑挑眉“没找到?”
翁奶奶苦笑了一声“我自己的闺女自己心里清楚,她嘴上说着没找到,可自从回来之后,就大病了一场,后来一直拉拉扯扯的不见好,我心里就清楚了。”
这哪儿是没找到啊,肯定是男人变心了,不认她们母女了。
对此,翁奶奶也看开了,留得住人,留不住心,更何况,人家都已经回城了,山高水远的,她们几个乡下人,能有什么法子?
除了捏鼻子认了,难道还能把人家怎么样?
“我闺女熬了几年人也没了,就剩下我拉扯这孩子,可现在我自己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都说不准有没有明天,实在是照顾不了她多久了。”
翁奶奶说这话的时候,口气里满是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