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不畏艰难,忍着饥饿冒雨继续前行;五匹马这几天也是草料不继,瘦了许多,晚上终于赶到了广州。
广州乃着名港口城市,万商云集,洪武年间工部织染局使顺德人孙蕡《广州歌》写得好:
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濠畔更繁华。
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
秦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在“番禺”,三国时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一分为二,“广州”由此得名。经过了两宋时期商品贸易发展,到大明一统天下时,广州城市建设已颇具规模,城内屋宇建筑整齐,街道、店铺、民房、书院、祠寺、官衙等布局合理。城内里巷遍地,房屋众多,集市繁华,大路笔直宽广四通八达,可并驾四马。集市店铺延绵数里,货物贸易极为繁华,由中心向四周辐射。
广州贸易兴盛,为大明朝海外贸易第一大港。这里常年靠岸停泊的船只数量稳定在数百艘,今天来十几艘,明天走十几艘,数量保持平衡。来往船只均是满舱而来,卸货交易后,再购所需物品满载而回。从南洋而来的船只大多是运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沉香、木料及其它经济物品,船只返航后运走的是布匹、丝绸、瓷器、铁器、茶叶和家居工艺品。
黄师木考虑为方便了解木料行情和办事方便,选择靠近码头木料交易市场的“洋商客馆”住宿,同时这里距市舶司也很近。看到码头上来往的货船,黄师木想起了晓诚的嘱托,待完成“皇木”采购后要抽时间了解大型海船情况。这连日来的长途跋涉,众人身体都有些透支,一路上不是头顶烈日就是大雨淋身,吃了不少辛苦。好在四人不畏艰辛,一直不停歇的向前行进。当时仙枝鼓励大家说:“荒郊野外,我们没有躲雨和遮阳的去处,不如就这样冒雨前行,我们每向前行走一步,就离广州近了三尺,争取早日赶到广州。到广州后我们再好好休息,那时躺在床上,吹着小风,好好睡它两天。”可现在真的到了广州,大家心情激动,都有些兴奋,反而睡不着了。
要说天下美食尽在广州,果然不虚。但见街头巷里、市井茶坊无不罗列美食,香飘四溢;吃法上也是多种多样,就连夜半时分,依然是掌上华灯,酒席喧哗。
黄师木四人在客馆休息了一整天,到傍晚时分才出来在附近街区转了转,来到集市繁华处。但见:
万户千家绿树环绕,六市三街溢彩流金。丝竹箫管,声闻歌台街巷;银筝象板,响彻舞榭茶楼。满目歌舞升平,市民欢庆;放眼太平盛世,物阜民丰。四海商旅云集,展琳琅满目;八方财富荟萃,聚金银万千。香风飘处,柳巷花街,无限风流歌妓;妙曲传来,秦楼楚馆,许多美艳名姬。享尽荣华,豪客商贾寻欢处;追欢逐乐,风流公子买笑来。正是:万客云集无双地,百业兴盛第一城。
当时海外各国将大明王朝视为天朝大国,物产奉为珍贵奢侈品。这其中主要有产自江浙一带的绫罗绸缎,丝帛锦绢;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及福建德化的瓷器,浙江、福建的茶叶。明中叶以后,商品货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丝织品、棉布、糖、瓷器、铁器,还是粮食、药材等产品,都享有声誉。而从南洋各国运住广州的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沉香、紫檀、橄榄油等货物,贸易的差额则由大量的银子作为补偿。明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万历朝以后,南洋和西方各国商人于每年夏冬两季到广州参加定期集市贸易,每次为期数周或数月。此时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地商人源源不断地把货物运来广州与外国商人贸易,使广州成为当时海外贸易商品集散交易中心。
洋商客馆靠近码头,离市舶司和木料市场都不远,当初选择住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办事方便,所以才没刻意去寻安逸的客栈。几人并没走多远,只在街市吃了顿晚餐后又回到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