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名胜千古情(2 / 2)

中华之工匠 岚小榕 2261 字 11个月前

走出燕子楼,黄师木内心感慨。想脚下这块土地,千百年来,英雄豪杰,几番争夺,血沃热土;到头来,江山依旧,古树斜阳。元诗人萨都剌的《彭城怀古》说得好: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大凡世人游览名胜古迹和欣赏自然风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若赏景则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而怀古则触景伤怀,感慨悲情,此时的黄师木属于后者。楚大板跟在师傅后面,也只是看个热闹,他不明白为什么师傅一离开燕子楼,就沉默不语,也没敢多问。

黄师木再无心游览,当下回到客栈。两人各自喝了碗水,告别驿卒,带上行李牵马上路。走了百十步,黄师木回望徐州城头,想着自己肩上担负的重任,而南下之路却是千山万水,心中顿生豪情。他深吸一口气,眼望前方,纵马如飞,大板后面跟上;时辰不大来到黄河岸边。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几千年来,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周定王五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豫东北、鲁西南地区。黄河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七百多年中,以东南入淮为常态。明初,由于财力困难,百废待兴,未对黄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直到弘治七年刘大夏治河,断绝黄河北流之路,主流复归兰阳、考城、归德、徐州,会淮水东流。

搭船渡河,但见黄河滚滚,波浪涛天。上船后,楚大板担心马见水受惊,想脱衣蒙住马眼。黄师木说:“不用了,锦衣卫的马都是经专业训练过的,就是刀山火海,但有命令,它也会奋不顾身,奔腾向前。”师徒二人人都是第一次看见这样壮观的水势,不禁心潮澎湃,十分激动。楚大板惊奇的睁大双眼,四处观望。黄师木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心中感慨不已,对天地山川顿生敬畏之心。

渡过黄河上马驰行,来到宝应县。在路过射阳大纵湖时,却见陈琳墓。陈琳是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黄师木想起当年在学堂上,听纪先生讲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首怀古诗《过陈琳墓》。虽他俩所处的时代不同,可温庭筠视自己和陈琳同为霸才,将二人的不同际遇放在一起比较感到愤愤不平,心有不甘。黄师木看后也深有感触,古往今来,文人学士多怀才不遇,难抒已志。自己虽未走科举之路,却得以在工部为官。少年时热爱读书,工匠本不是自己的初心,如今却成一生的事业,感情的寄托,深入心头,割舍不下。此番奉旨南下采购皇木,既是奉命又是职责;很久以来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到深山密林中去找寻良材佳木。作为工部侍郎,不仅是要完成朝廷土木工程建造,同时应对天下木料的材种性能、分布及存量情况都有所掌握。父亲就一直想为工匠人编写一本专门介绍各种木料性能的书,只可惜未能完成心愿就过早的离世。自己这次南下,正应肩负起这一职责和使命,到黄花梨生长的地方,有皇上的信任和支持,只要努力去做,终能如愿。

再往南走,映入眼帘的已是江南风景,这日来到扬州。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扬州赞美歌咏的诗词之多,是其它任何地方都无法可比的。古人以“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为人间头等快活之事;而“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对这座城市的最好赞誉。楚大板看到师傅脸上兴奋的表情,猜想应不会穿城而过,要游览一番。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城至陏朝统一时,扬州已是繁华都市。大运河开通后,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是南北漕运的咽喉。唐时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州的各国商人达上万人,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众多文人诗家曾在扬州为官或游访,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先后在扬州生活,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此放荡形骸。瘦西湖的“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佳境则让人醉心于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

师徒二人尽兴游览了瘦西湖、瓜洲古渡,又来到大明寺。该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寺内前院有一株高丈余的琼花树,枝叶繁茂。江淮之间良材以柏木、榆木、银杏木为多,这些木材性能很好,在民间深受欢迎。而对于帝王之家,毕竟与众不同,总是要寻些名贵稀缺的材质方能显示其高贵。

两天时间看了些风景名胜,黄师木想起自己身上的责任,不敢再留连扬州了。吃罢早饭,二人在古运河渡口把宝马牵了上大船,要过长江。楚大板想起过淮河时,竟用了半个时辰,这长江可要比淮河大多了吧。果然,虽说江面风平浪静,可放眼却望不到边际,直到中午才驶到镇江。靠岸下船后,二人吃了些东西,喂饱了马,上了运河的大堤,沿着古运河向南策马奔驰,运河内船帆不断,歌声、号子声响彻云宵,竟又是一番未见景象。

晚上来到江南名城常州。早在春秋时期季子封邑延陵,拓基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九年设常州府,始有常州之称。常州“上通京口,下引姑苏,襟江带湖,形胜甲于东南”,区位优越而漕运兴盛,商业繁华,被称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常州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人文荟萃,素有“千载读书地”,“文人甲天下”之称。杜佑说常州:“艺文儒术,斯之为盛。”苏轼称颂常州:“眷此邦之多君子。”陆游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黄师木和大板将马匹行李安放客栈;大板给马喂了草料,对师傅说:“我们赶上西游记的取经人了,这一路走下去,还真有个十万八千里。”黄师木笑笑说:“是你累了,你喂了马先歇着,我一人就近转转。”黄师木走出客栈,对面店铺林立,集市繁华。转了几条街,看到一处挂有黄花梨木牌匾“天工苑”。这家掌柜就是江南八坊之一,号称“江南一枝梅”的张笑言。

正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