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进殿,见朱棣脸色平静,若有所思。四人正欲拜倒,朱棣把手一摆道:“都免了吧,深夜召集你们,有事相询。”
众人便都看着朱棣,不作声。
朱棣道:“前些日尚香苑和秦淮河的事,你们可都知道。”
众人道:“臣等知道。”
朱棣道:“可都知道是谁所为吗?”
众人不语。
朱棣道:“不知你们是知道而不说呢还是确实不知道呢?”
杨士奇便道:“臣不知实情。”
道衍和郑和只是平静地看着朱棣。
朱瞻基道:“孙儿认为,知道与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处置。”
朱棣面露微笑,朗声道:“好,你说说。”
朱瞻基道:“孙儿以为,此事既非偶然,也非小事,但目前无关大体,皇爷爷身体安康,国无异端,便是安好。但此等事若不防患于未然,以后会演变成何等事,就未可知。”
朱棣面露喜色道:“皇孙讲得好。”然后环顾大家道:“今日朕请大家辛苦来,就是要议定如何防患于未然。”
见大家不语。朱棣便道:“杨爱卿,你先讲讲。”
杨士奇道:“臣以为,万事皆有其因有其源,杜绝事情发生莫若寻其根源而治之。”
朱棣道:“爱卿所言有理。”尔后突然加大声音道:“近日汉王所为,比往日更加骄横,你们可知道?”
众人不语。
朱棣怒道:“朕几次欲废了他汉王之位,太子屡屡求情,如今倒好,他竟敢公然加害朕皇太孙,让朕何以再忍。”
朱高炽道:“父皇息怒,汉王他只是骄横,但实无二心。”
朱棣道:“若等他有了二心,还能有你等在此说话?”
朱高炽又道:“汉王于天下功勋卓越。”
杨士奇也道:“皇上息怒,汉王确实是功勋盖世,如他所言,有唐太宗李世民之功。”
朱棣冷笑道:“他不过是匹夫之勇,也敢说有李世民造世之功,就算他是李世民,朕又岂是李渊。”
众人见朱棣怒容满脸,眼露凶光,只听他道:“朕便废了他这个李世民!”然后大声道:“来人。”
朱高炽诚惶诚恐,拜伏在地道:“父皇万万不可,汉王他虽有骄横,却从不敢对父皇有二心,他只是勇武好斗,任性贪玩,怎么能因此无视他的功勋而废了他的王位。”
朱棣喝道:“他谋杀皇太孙之心已经如此昭昭,你难道不知。”
朱高炽泪流满面,哽咽泣道:“当年母后在世,常对我言,日后一定要兄弟友爱,切不可手足相残,父皇若废了汉王,让我情何以堪,日后我到地下如何面对母后。”
朱棣听朱高炽所言,不禁心扉恻然,想起当年皇后在世时,也常常对自己道:“今生富贵至此,复又何求,惟愿父子同心,兄弟团结,天下太平。”
朱棣喟然长叹:“也罢。”又见朱高炽拱伏在地,泣不成声,左右摇摆,身形不堪,不禁又喝道:“如今你尚能为其祈求,日后若有凶险,谁又能为你如此相求呢。”
朱瞻基忙跪倒在地,拜道:“皇爷爷不用担心,父王因皇爷爷庇护眷顾,自是孝善仁慈,他日若有凶险,也自会逢凶化吉,保度太平。”
朱棣看着朱瞻基眉清目秀的面容透着从容坚定,心中释然,欣然对朱高炽道:“好,就依你之言,不废汉王,希望你们兄弟和睦。”然后摸着朱高炽的头道:“难为你啊。”
杨士奇忙上前拜倒道:“皇上圣明,后续事宜又当如何处置?”
朱棣道:“汉王可不废,但须让他离开京师前往封地。”
正说着,听门外有报。来人道:“太子府有人来报,说刚有刺客在太子府击昏两人,现在已潜入宫中。”
朱棣喝道:“急令宫中加强戒备。”
杨士奇道:“汉王屡屡受诏不肯去往藩地,今后皇上去了bJ,南京守备自当由太子为陛下担当。”
朱棣看向道衍道:“法师何意呢?”
道衍道:“杨大人顾虑的极是,新都已成,陛下不日即将前往bJ,从此,就当各归其位,以保太平。”
朱棣听罢,脸色舒展,朗声道:“传朕旨令,着汉王即刻准备,十日内务必前往封地,如有延发,罪不当恕。”
众人散去,朱棣又留下郑和道:“将军不日将启程西下,又将风尘劳顿,辛苦你了。”
郑和道:“能为陛下西下,是我郑和之荣耀。”
朱棣看向郑和,自己亲眼看见郑和从一个十岁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能担负国之大任的重臣,不禁感叹岁月之匆匆,又道:“你随朕征战多年,如今又屡下西洋,建立奇功,日后若朝中有事,还要烦你操劳。”
郑和拜倒道:“郑和的命运与荣耀全由陛下所赐,国家之事,郑和万死不辞。”
朱棣请起郑和,也不再多言。朱棣便在众侍卫的护送下出了大殿。
风清扬心中怅然若失,本想一举将太子和皇上刺杀,终然自己身死也无憾。但看见太子伏拜在地形影绰绰时,心中便又犹豫不忍,尤其当他说到手足之情,言词切切,涕泪交流,不禁心中感动,终究隐忍未发。而今朱高炽和朱棣都已走远,心中又懊丧不已,想起刚才朱棣呵斥朱高炽仁慈宽厚恐将误国,想自己也是一番仁慈才误了报仇之事,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心想下次再有机会定将不饶,又见附近人影渐远,便也悄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