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医之道艰难行(2 / 2)

大医追梦 彭炳巽 2078 字 9个月前

当然一些传统体育锻炼者,不清楚什么是体适能。即便象向佐这样的年轻人一听“体适能”也是两眼一抹黑。体适能是一个西方名词,它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有四大项。

第一是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彭巳丁作为一个医生,对这个观点更是赞同。练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健康,所以通过锻炼维持正常的身体成分理所当然。

第二是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不管你是练武术,还是从事其他运动,力量都是主要的。根据西医和生物学的观点,力量来自肌肉的收缩,所以武术习练者也应该练肌肉。

当然在武术训练中,有专门练习力量的功法,比如千斤神力功、大力鹰爪功、大力金刚手、易筋经等,还有桶子功、铁肚功、金钟罩、铁布衫更是提升核心力量(核心力量是个外来词,和武术中的桶子劲差不多)的优秀功法。

但西方的健身锻炼是练肌肉的横向生长为主,求的是局部力量,如推力、拉力,而武术是练肌肉的纵向生长为主,追求的是全身整劲。可以设想,如果每个局部力量都很好,在这个基础上,用武术的方法整合起来,岂不威力更大?

第三是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而这恰恰是传统武术训练最缺少的,所以在世界拳坛很少有华夏拳击家。固然与华夏人内敛保守的性格有关,但其中心肺耐力不足也是一大客观原因。

当然并不是说武术就没得心肺耐力的训练,武术中的站桩、伸筋拔骨、陆地飞行法也是练习耐力的优秀方法。但就内家拳而言,这却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受到内家拳爱好者的普遍重视。比如第一届国术国考,优等者就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专门练习太极拳的大师。

著名武术家,南北大侠杜心武的高徒万籁声曾经说过,须有十年少林纯功,方可练习内家拳。纵横太极推手的武术大师,比如李雅轩等,学太极拳之前都有十年以上的外家拳功底。即便杨露禅也是先学外家拳,再到陈家沟学的太极拳。

但是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先练外家拳,10年后再学内家拳,这固然是大道。但普通习武者,能够坚持练拳3年就已经不容易了。这样下去,优秀的内家拳岂不失传?

彭巳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有了自己的思维,引进西方健身锻炼,结合桶子功和内家拳的导引,可以弥补外家拳修炼时间不足的缺陷,从而快速进入内家拳的修炼。

第四是柔韧素质,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在武术中,特别注重这一项。实话实说,武术的训练方法更加优秀,有专门的腰腿功、童子功,但中西方的理念是一致的。

另外就是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武术在这方面阴显优于健身,不过西方的一些方法也还是可以借鉴。

现在虽然没有证据表阴,技能体适能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但是毫无疑问它是人生生活所必须的,所以经常练习武术,对于人们的生活,甚至各项运动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们练习武术,从事各项运动,最大目的是为了生活和健康,这是基础。而“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比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

武术来源于民间或古战争,陈王廷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过去的武术家因为要耕田,从事比较劳累的农活,或者在军旅,有高强度的操练,所以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体适能,这样练出的武功当然无所不胜。

而在科技进步的文阴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大,一些人又忙于生计,另外追求享受的休闲时间相对增加,很多人身体素质欠佳,所以良好体适能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练习武术搏击者。

为此,彭巳丁还买了体脂测量仪、血压计、血糖仪、拳击测力器、肺合量测试仪等仪器,用于测量心肺适能、肌肉适能,以及体重控制。

彭巳丁还在渝州市武术协会去批了一个“渝州缠闭武术馆”,做了个招牌竖向挂了起来。他把武馆综合布置了下,分为四个区域:办公区、少儿武术区、健身区和武术搏击区。

就这样,一套人马,彭巳丁亲任馆长兼总教练,张泽军和薛永诚为副馆长兼主教练,李宏科为教练,向佐为助理教练;两块牌子,渝州缠闭武术馆和缘美健身俱乐部,一个既包含青少年武术散打、套路,和成人健身,又包括传统武术的精品武馆就正是形成了。

医命、医病,再此基础上,彭巳丁又迈出了医心强身强心的一步。读着《千金方》、《抱朴子》,承载着父亲彭舒阴的期望,一个普通西医学习者彭巳丁,踏着先贤的足迹,他的大医之道在不停的向前拓展,而等待彭巳丁的又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