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府试结束(1 / 2)

孙山跟着人流走入考场,转头看了看孙伯民一众人,看到他们两眼饱含着希望。</P>

自个给自个暗暗鼓气,一定要好好考,对得起这些年花的读书银子。</P>

孙山在衙役的领着下,找到考房。</P>

结果发现府试的考房比县试的还差,破破烂烂,也不修一下。</P>

孙山认命地点起蜡烛,用布擦拭干净,得把灰尘扫去,免得污了卷子。</P>

等一切弄好,天还未亮,孙山闭着眼睛,小睡一会。</P>

不害怕睡过头,因为发卷的时候会被衙役叫醒。</P>

第一场考贴经,完美做完。</P>

第二场考墨义,同样完美做完。</P>

第三场考经义和诗赋,显然不能说完美做完了。</P>

经义比县试的难度增加了。所谓经义,就是写八股文,不仅要求对仗,还要求对其意的理解。</P>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孙山觉得洪秀才对经义的理解也难以说得上深刻,有些也讲不清楚。</P>

洪秀才是个好老师,不懂就说不懂,不会乱讲。</P>

他先跟黄秀才探讨,要是两个人都不懂,就跑到县学找人探讨。</P>

如果县学还是不懂,那真得不懂了。</P>

孙山对此懵懵懂懂,只好到“金榜题名”书铺找答案,找蛛丝马迹,最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P>

至于写得好不好,他也不知道。</P>

此时经义中一题《李广程不识治军繁简论》,要求写一遍800字的八股文。</P>

此题必须知道李广,程不识是谁,他们的治军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两人谁优胜。</P>

这个优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要看考官怎么认为。</P>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替李广得不到封赏而难过。</P>

但如果知府大人考官不这样认为,觉得李广散漫将兵,有时胜利、有时失败,不够稳定。</P>

如果考生称赞李广,那么就不得分了。</P>

但如果知府大人欣赏李广一生浪漫豪迈,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胜过、败过、被俘过、最后自杀。</P>

反而讨厌程不识的古板,循规蹈矩,缺少奇谋奇兵。</P>

如果夸赞程不识,肯定失分。</P>

当然有人会采取中庸之道,李广和程不识有优点和缺点,辩证地分析,说些车轱辘的话。</P>

别以为这样能答对,如果遇到爱恨分明的主考官,看到这种毫无观点的文章,比看到跟他泾渭分明的文章还生气。</P>

觉得这种人的文章毫无主见,要是他特别讨厌“老好人”式的文胸,可能打个最低分。</P>

看到这个题目,孙山终于明白了解考官的性子真得太重要了,投其所好才能更好出成绩。</P>

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P>

于是孙山写来一遍对比两人治军的方式,最后认为程不识更胜一筹。</P>

毕竟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P>

程不识“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未尝一败”,可见他的厉害。</P>

写完经义,轮到诗赋了。</P>

这题更头疼,孙山仔细看题,想了又想,绞尽脑汁,先写下一篇诗,随后检查一下押韵和平仄,改了又改,最后勉强创作出一首过得去的诗。</P>

至于诗的文学价值,孙山不想知道,只想考官知府大人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