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准备去履约(1 / 2)

刘昌祚沉默良久后说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同那西夏纠缠几十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折克文也沉默了,良久长叹一声说道,“希望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结吧。”

第二天,刘昌祚就带着亲卫就出发了,先去源泾路处理事务。

折克文也抓紧时间同曹小强交接灵州路的事项,一个礼拜时间。

等曹小强交接结束,被曹小强接收的第一批禁军,也行军到了灵州城。

曹小强和折银花,含泪送别了折克文,他带走了他的本部兵马,留下了刘昌祚原来的兵马,等待曹小强整军结束,再慢慢调回源泾路。

折克文也要赶去源泾路去同刘昌祚交接,虽然在灵州城里,基本都已经交接的差不多了,不过还有的官方程序还是要走的。

折克文走后,曹小强就忙着训练新军,熟悉节度使的工作,好在折家和刘昌祚,都派了老吏和文书,帮忙,让曹小强这个政务小白,轻松的很。

一个月的时间内,调配的禁军和厢军,纷纷抵达灵州路。

曹小强跑去挑选后,凑齐了自己所需的人马,整个挑选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曹小强感觉自己腿都跑细了。

好在后期来的四万禁军,没有比第一批禁军差,甚至还要好一些。

厢军的青壮不少,不过有练武基础的极少。

禁军的老弱,也是相对的,起码人家有有一定武功基础,而厢军,能练武的极少。

这大概就是区别吧。

不过,这对曹小强目前来说,影响不大,厢军挑选出来的青壮,主要就是训练成长弓手,车弩兵,马车御手,后勤兵,这些非肉搏兵。

禁军挑选出来的,主要就是盾兵,长枪兵,骑兵,还有斥候,这些对武功有要求,需要肉搏的兵种。

曹小强也是安排的明明白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挑选剩下的兵员,曹小强就将他们派去屯田。

之前就做足了功课,灵州路的主要产粮区就是瓜洲,曹小强留下了三分之一的人员,进行屯田。

之前培训,挑选出来的的原有乡团,刘白两家通过考核的,还有折家支援过来的人员,全部分配下去。

按照,十户,百户,千户,划分地方,进行耕种,原先留下的马,加上从源泾路又调回一批马匹,开始进行马耕。

地广人稀的,马不足的地方,就用牛耕。

三分之一的人,被曹小强安排成工程兵,先开就修建水利设施,拓宽和修缮官道。

剩下三分之一,则被分散到灵州路其他地方,主要进行养殖,少量耕种,因为地理环境不支持大规模垦荒种植,不如养殖,放牧。

曹小强磕磕绊绊的出处理完这些事情,天气也转暖,到了三月底,四月初了,刘家寨第二批人员也赶到了灵州路。

带着娃的刘莹,大着肚子的白英, 剩下的弟子们,除了一部分留守的,基本都赶了过来。

黄豹早在天气刚刚转暖,可以挖土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大蓄水池,水渠,弄发电机房了。

等到黄三一到,大家,就开始安装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