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叶生就卧病在床。丁县令不断派人前来慰问,还送来了许多药物。然而,叶生吃了上百剂药,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此时,丁县令恰好因为得罪了上级官员而被免职,即将卸任离开。他给叶生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我东归故里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动身,就是在等你。只要你早上能到,我晚上就可以出发。”这封信被送到了叶生的病榻前。叶生拿着信,哭泣着对来使说:“我的病已经很重了,很难一下子痊愈,请大人先出发吧。”来使回去把叶生的话告诉了丁县令,丁县令不忍心就这样离去,便慢慢地等待着叶生。
过了几天,守门人忽然通报说叶生来了。丁县令非常高兴,赶忙出去迎接并询问他的情况。叶生说:“因为我身体不好,让您久等了,我心里实在不安。如今幸好我能跟随您一起上路了。”丁县令听后,立刻开始收拾行装,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出发。
到了丁县令的家乡后,丁县令让自己的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都跟着叶生学习。丁县令的儿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太会写文章。但他天资聪颖,凡是学习过的文章,只要读上两三遍,就不会忘记。跟着叶生学习了一年后,他已经能够轻松地落笔成文了。再加上丁县令的大力推荐,再昌顺利地考中了秀才,进入了县学。
叶生把自己生平所写的那些应试文章,全都抄录下来,传授给再昌阅读学习。在乡试中,考的七道题目,再昌对叶生所教的内容毫无遗漏,最终考中了亚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一天,丁县令对叶生说:“你稍微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就帮助我的儿子成名了。可你自己的才华却一直被埋没,这该怎么办呢?”叶生说:“这大概是命中注定吧。能够借助您的福泽,让我的文章得以展现,让天下人知道我半生沦落,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才华,而是命运不济,我就已经很满足了。况且,读书人能遇到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何必一定要考取功名,才算是幸运呢?”
丁县令考虑到叶生在自己家已经住了很长时间,担心他耽误了岁试,便劝他回家乡看看。叶生听后,神情凄惨,很不开心。丁县令不忍心勉强他,就嘱咐自己的儿子到京城后,为叶生捐个监生的资格。
后来,公子再昌在会试中又取得了成功,被授予部中主政的官职。他带着叶生来到国子监,两人朝夕相处。过了一年,叶生参加了北闱的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
恰逢公子被派往南河负责典务,他对叶生说:“这次去的地方离您的家乡不远了。您如今已经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一定会很开心的。”叶生听了也很高兴。他们选了个吉利的日子就出发了,到了淮阳地界,公子让仆人和马匹送叶生回家。
叶生回到家后,看到自家门户萧条冷落,心中十分悲伤。他迟疑地走到庭院中,只见妻子拿着簸箕走了出来。妻子看到叶生后,吓得把簸箕一扔,转身就跑。叶生悲伤地说:“我如今已经富贵了。三四年没见,你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呢?”妻子远远地对他说:“你已经死了很久了,还说什么富贵?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把你的灵柩下葬,是因为家里贫穷,孩子还小。如今我们的大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正打算为你选择墓地安葬呢。你可别装神弄鬼来吓唬活人。”
叶生听了妻子的话,顿时感到失落和惆怅。他犹豫着走进屋子,看到自己的灵柩就摆在那里,一下子扑倒在地,消失了。妻子惊讶地看着,只见叶生的衣服、帽子、鞋子都像脱下来一样,散落在地上。妻子悲痛大哭,抱着衣服伤心不已。
儿子从私塾回来,看到家门口停着车马,询问清楚情况后,吓得赶紧跑去告诉母亲。母亲流着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儿子又仔细询问了跟随叶生回来的仆人,这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仆人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泪水流满了胸膛。他立刻命人驾车前往叶生家,在灵堂前痛哭。公子拿出钱来为叶生办理丧事,按照孝廉的礼仪将他安葬。公子还慷慨地赠送了许多钱财给叶生的儿子,并为他聘请了老师教导他读书。公子又向学使说了叶生儿子的情况,第二年,叶生的儿子也考中了秀才,进入了县学。
异史氏说:叶生的魂魄跟随自己的知己,难道真的忘记自己已经死了吗?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可能会对此表示怀疑,但我却深信不疑。就像那真心相爱的倩女,魂魄能离开身体去追寻心上人;相隔千里的好友,也能在梦中找到彼此的道路。更何况叶生为了科举考试,耗尽心血,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丁县令与他的情谊,如同高山流水,是可以相通性命的。
唉!人生的相遇和机遇难以预料,很多人遭遇不顺。像叶生这样,行踪孤单,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发愁;他有着一身傲骨,却只能独自顾影自怜。他感叹自己的遭遇,连鬼物都来嘲笑他。多次名落孙山,就会觉得自己的须发都变得可憎;一旦考试失利,就会觉得自己的文章处处都是瑕疵。
古今痛哭的人,像卞和那样的,大概只有叶生了;能识别出超群之才的伯乐,又在哪里呢?叶生怀着求见的名片,时间久了上面的字都磨灭了;他侧身远望,四海之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人生在世,只能闭上眼睛,放开脚步,听凭命运的安排罢了。
天下那些像叶生一样才华出众却沦落失意的人,实在是不少。只是哪里还能有像丁令威那样的人,生死都能与他们相伴呢?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