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导演新片,票房剑指1亿》
《年少轻狂,还是陈竹在胸,7月让我们见证第4位票房过亿导演的诞生》
《那些年,你的故事里,有没有个女孩叫沈佳宜》
首映结束后,卫视媒体都报道了《那些年》首映礼上的盛况,同时话题聚焦在了林凡现场放下的豪言壮志。
同时,网络媒体和影评人也开始对电影本身进行了评价。
那天到场的幸运观众以粉丝为主,他们自然是电影最狂热的支持者。而那些影评人,当天离开时也都拿到了非凡影业送出的车马费和润笔费。
所以,只要是来看了首映的,上到影评人,下到普通的观众,对《那些年》都是赞不绝口。
“剧情清新浪漫,情节真是动人。”
“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我已经逝去的青春。”
“还没看的,请准备好纸巾。婚礼开场时,真的会看哭的。”
“谢谢你,喜欢我。我也好喜欢当时那么喜欢你的我。真的有被这段台词感动到。也只有那时候的我们,才会爱的那么纯粹,又义无反顾。”
“看完电影,我只想说只可惜永远回不去了,小时候总是抱怨为何不能快点长大,长大之后又怀念学生时代的自己。”
十八九岁,本来就是有点文青病,悲春伤秋的年纪,一条条带着伤感氛围的影评论,最先吸引到的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广大学生群体。
7月15日,电影上映当天,就有一群群学生相约,三五成群的走进了影院。
没有烫头,没有叛逆,更没有抽烟和堕胎,和以往的青春类题材作品不同,《那些年》在一众标榜叛逆等于个性和自由的青春片里,干净就像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日记。
它记录的正是所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普通人的生活里,又哪有那么多的堕胎打架私奔。
《那些年》整体上保留了大部分人对青春最简单也是最初的印象。正是这份相似的普通,把这群人感动的不要不要。
很多人都在观影过后,在网络上分享起了自己相似的青春故事。
这种分享,也加快了《那些年》的传播。
另外,电影的选角,也真的是一绝,刘亦飞的沈佳宜,美丽阳光,几乎符合所有人对校花乖乖女的定义。帅气又有坏坏的胡哥,同样是青年女孩的最爱。
刘亦飞和胡哥在青年学生里的人气,简直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样。
短短几天,网上关于他们的讨论度,就跟坐了火箭一样,贴吧的粉丝数每天都在十万十万的涨着。
当然受益最大的还是刘亦飞,电影上映一周,就有20份代言报价被送到了刘小丽手上。
刘小丽并不是个称职的职业经纪人,但却是个合格的母亲,加上从小的家庭教育也让她比一般人更有远见。
面对这些送上门的钱,她没有来者不拒,而是带着团队的人认真的核实。
这点上,林凡还是挺佩服她的。也难怪,日后那么多明星因为代言产品出问题,受到反噬的事情没有出现在刘亦飞身上。
当然,现在即便刘小丽接下了代言,刘亦飞也是没有时间拍的。她已经被林凡拉着开始大规模跑起了路演。
《那些年》上映首日822万,次日单日票房破千万,因为是周3首映,首周虽然只记录4天,但也给干到了5400多万。
而在《那些年》刮起的回忆风里,这份成绩并没有停下的意思。
林凡对这成绩也很意外,眼看着自己在首映礼上吹过的牛逼真要实现了,他自然也要再加一把火。
他亲自带着主创们,开始在北上广深,南京,重庆,西安,杭州等一线城市,以每天两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3场院线的速度跑起了首映。
并且,他还通知了韩三坪,接下来日本那边他也会带队宣传。
在中影的运作下《那些年》是全亚洲上映。日本市场交给了合作过数次的东宝发行,韩国则是西杰,港岛和东南亚则委托给了英皇。
这几个市场里,林凡最看重的就是日本。
那巴掌大的地方,不但是世界第二大票仓,对青春片的接受度也高。原时间线日本还买下了《那些年》的版权,拍了个日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