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万一真成了呢?到时候咱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女人们一边干活,一边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干劲十足。
药材种下去后,每天都有人去地里查看,浇水、除草、捉虫,一刻也不敢放松。
几个月后,药材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找买家。
这任务自然落到了李东生身上。
李东生骑着那辆吱嘎作响的二八大杠,一路颠簸到了县城,又转乘晃荡的客车,总算到了省城。
联系上药材商后,对方一听说是量产的药材,顿时来了兴趣,只是谨慎地表示,得先验货,才能谈价钱。
李东生心里也明白,这年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是硬道理,便打包票说,绝对是上好的药材,只等他们来验。
回到庆溪村,李东生把药材商要来验货的消息一说,全村都沸腾了。
一个月的心血,就等着这一锤子买卖了。
地里的药材,在秋日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散发着浓郁的药香,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哎呦,春花嫂子,你瞧这药材长得,多俊啊!”
张婶子手里拿着个缺了口的瓷碗,里面盛着自家腌的酸萝卜,边啃边说。
李春花正弯腰在地里拔草,闻言直起身子,用袖子抹了抹额头的汗,笑道:“可不是嘛!托了孙大夫的福,今年咱们村可算能过个好年了!”
六十年代的农村,娱乐活动少得可怜,除了干活,就是唠嗑。
现在有了这药材,成了村里妇女们茶余饭后的新谈资。
“你们说,这城里来的孙大夫,真有那么神?俺娃他爹说,这药材娇贵着呢,种不好就烂在地里,以前隔壁村的老刘头试过,赔了个底朝天!”
王婶子一脸疑惑。
“那可不!我三弟说了,这孙大夫懂的可多了,教咱们‘条播’、‘梯田’,还教怎么防虫,样样都行!”
李春花一脸崇拜。
这年代,谁能让家里人吃饱饭,谁就是真神!
“可不是嘛,俺家那小子,以前三天两头生病,现在跟着孙大夫学了几招‘土方子’,身子骨硬朗多了,都能下地帮我干活了!”
张婶子说着,脸上笑开了花,露出缺了一颗门牙的嘴。
这年代,缺医少药是常态,有个赤脚医生,就能让村民们安心不少。
孙大夫的到来,无疑给庆溪村带来了希望。
夜深了,蛐蛐在草丛里鸣叫,远处传来几声狗吠。
王大壮照例巡逻药田。
这可是全村的希望,半点闪失不得。
农村虽然民风淳朴,但也不是没有鸡鸣狗盗之徒。
尤其这药材眼看着就要丰收了,更得小心谨慎。
月光下,王大壮看到几个黑影鬼鬼祟祟地在药田里晃悠,手里拿着锄头,正吭哧吭哧地挖药材。
王大壮心头火起,这群王八羔子,敢来偷庆溪村的宝贝!
他大喝一声:“谁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