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唐欣现在身兼数职,不止是九九研究院的院长,还是中科院的副院长,国家天文台也在她的管理范围之内。
上沽的这座接收站的天线也不是常人理解的拿着竖在屋顶又细又长的金属接收器。
它是一个轮轨式抛物面反射镜的样式,天线直径有70米,只是看这数字就知道有多大了。
工作频段为S\/x\/Ku,
可俯仰90度,
360度旋转,
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
发射问天一号的同时,京城国航控制中心为问天一号提供遥测、遥控、跟踪等服务。
在控制中心里,大领导也通过清晰的视频画面见证了此次发射试验。
姜老站在唐欣旁边,向她询问关于问天一号的事情。
唐欣知道说太深,大领导也不懂,还不如就说点简单的,她也不喜欢卖弄学识。
“问天一号总重约5000千克,环绕器重约3175千克、着陆器重约1585千克、火星车祝融号重约240千克。
巡视器完全展开长宽高:3.3米*3.2米*1.85米,
它的飞行过程包括发射升空、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6个阶段。
问天一号在升空后,需要飞行约7个月才能抵达火星,并通过2到3个月的环绕飞行后才能着陆火星表面,开展探测任务。”
姜老大致明白了,他不饿了也没想深入了解问天一号项目,毕竟他不是专业人士,只要做到心里有数就行。
问天一号发送成功,也宣告了华国正式开启探测火星之旅。
姜老也觉得很自豪,那个大领导不希望自己在任的时候,能获得多多的科研成果,他对唐欣很是期待。
要知道段老还在任的时候,他可是经常看到段老收到底下送来的捷报,这也预示着华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大领导行程繁忙,只在测控中心待了几个小时就离开了。
但是测控中心的工作还要继续,唐欣自然是一直守在这里。
问天一号在飞离蓝星约120万公里处回望蓝星,就看见一颗深蓝色的星球,就像是一颗蓝宝石,美的温柔,美的深不可测。
测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特意远程指挥问天一号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蓝星、月球成像,拍了蓝月的合影,一蓝一灰,就像是兄弟一样相邻而伴。
在问天一号飞往火星的过程中,为了减小飞行偏差,中途需要经历数次修正和深空机动,才能顺利抵达火星附近,并被火星捕获。
每个阶段,唐欣都会收到测控中心送来的跟踪汇报。
4月2日,问天一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
做监控工作的研究员了解跟现场最高领导汇报,“报告,3000N轨控发动机首次太空点火工作任务完美成功。”
此次修正也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
现场领导收到报告,便看向屏幕,过了一会儿才回道,“继续监测。”
4月20日,问天一号4台125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20秒,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唐欣再次收到工作汇报。
此次修正任务验证了这四台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
5月9日,工作人员向唐欣汇报,“报告,问天一号主发动机顺利完成深空机动,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变为能够准确被火星捕获的与火星精确相交的轨道。”
“很好,继续监测。”
监测的事情不需要唐欣天天待在测控中心,她现在已经回到研究院准备问天二号的研制。
倒不是她不想一步到位,直接研制最终的火星探测器,她只是想多发射几次火星探测器,积攒积攒探测火星的经验。
相隔多天,又完成了一次轨道中途修正,并验证了25N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
在完成蓝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修正时,国家航天局还公布了一张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
此时,探测器将自主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环绕器上的7台仪器也全部开机,对火星开展全球遥感探测,为着陆做准备。
只见问天一号飞行到离火星1.1万千米的高空,利用中分辨率相机拍摄了火星南、北半球侧身影像。
任务完成后,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进行自主分离。
着陆巡视器飞进火星的大气层,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