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高一正放暑假在家,姑父来家里串门了,说他跟着别人也去省外卖过烟叶,“还卖了好价钱呢!”他很是兴奋。说得父亲也动了心,就决定跟着他也跑一趟,因为姑父他去过,知道该去哪里卖,路也知道怎样走。那时候我们姊妹四个正都在上学,家里也正是缺钱的时候,父亲是想出去尝试一下,或许也能赚到大钱呢?因为二弟我俩都正好放假,父亲就让我俩也跟着跑一趟,出去跑跑锻炼一下也好开开眼界,主要还是能多带些烟叶。
父亲和姑父都是大人,每人就打个大烟包背,我和二弟呢,就弄个三四十斤的小烟包。去外地卖烟,可是要搭乘火车的。大车站上不去,就只能到小车站上。那天村里有人开拖拉机拉着大伙儿和烟包来到一个叫石桥的小车站,我们就从那里上了火车。
火车一路向南,出河南进入湖北,这时候姑父才说是去广水的大悟卖烟。因为广水是大站,那里会打烟,就不能从那里下,得提前从一个小站下车。于是,火车还没到广水呢,我的心里都紧张起来了,望着火车外飞驰而过的稻田和远山,一直担心着在哪里下车?如何下车?
可能是快到某一个小站了,火车明显地慢了许多。又过些时候,或许是火车要进站了,速度就更慢了,它就像在田地里拉车的老黄牛,仍晃晃悠悠地行走着。这时候就听姑父说,“赶紧跳车!”说着,他就打开车窗,把大大小小的烟包全扔了下去。然后就拉着我和二弟到窗户边,先推着我俩依次钻过窗户蹦下车去,而后他和父亲也就跟着跳了下来。
这时候我们才看到所有村里一同来的人都在这里跳下了车。还没等我们站稳呢,后边就一阵阵地喧闹起来了。姑父大声地说,“打烟的来了,赶紧跑!”说罢就领着我们顺着铁路就是一阵急跑,跑没多远就看到旁边有个小院,院门口被葳蕤生长的竹子遮掩着。姑父就领我们跑到了院子里,藏到几处房屋的后边。他示意我们不要作声,大家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时从屋里出来了一人,他好像看到了我们,但并未询问,就径直走出了院子。
少顷,就听到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赶了过来,好像是几个人的样子,在院门口停住了。就听有人在问:“你看到几个背烟包的人没?”就听走出院子的那人回道:“他们好像往那边跑去了。”听着他们走远了,父亲就想出去。姑父连忙拦着说,外边应该还有人,外面不安全,咱不能往那边去。他看看身边的院墙也就一人高,就上到旁边的木凳上,伸头看看墙外,就把我和弟弟先扶上墙去,让我们从这里跳下去,随后把烟包也扔了出去,最后他和父亲才翻出墙来,带着我和弟弟顺着墙边,径直往外边的田野就跑去了。
这家房子的背后就是成片的稻田了,我和二弟各自背着烟包,跟着姑父和父亲气喘吁吁地沿着田垄跑。因为怕后边有人追,所以就不顾一切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稻田里的水早已把两只鞋灌满了,“呼哧呼哧”地响着。一阵猛跑之后,我们来到一条大公路上,大家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远离了车站这个是非之地了。姑父和父亲辨认了下方向,就决定向南边去。谁知道刚走了一两公里的样子,在一个路口又被几个穿制服的人给拦住了。原来他们都是车站的,在这路口设卡截烟呢!摊上大事儿了,这下姑父也没辙了。
无奈之下,父亲就只得和这几个人说好话,净讲些家里的难处。他还把我拉到这几个穿制服的人面前,说这是俺的大孩子,正上高中马上要考大学了,这不是想给他凑学费么?要不然谁会跑这么远,来您们这里卖烟呢?还说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也都在上学,这出来多么作难,不也是为的孩子么!姑父也来帮腔,好话说尽,央求他们网开一面。几人起初是坚决要把烟给没收了,但在父亲和姑父的苦苦哀求之下,又看看背着烟包的我和二弟,最后还是通融了一下,罚了我们五十块了事。
姑父和父亲又顾了台机动三轮,拉着我们和烟包去大悟县城了。到了收烟的地方,卖的很顺利,原本带的中三烟,到这里却卖成了中二号,价格一斤足足多卖了十几块。父亲和我们背来了将近200斤,这一下就多卖两三千块!父亲这下可乐坏了。他一改往日严肃的表情,破天荒地“呵呵”笑了起来,“这次总算没白来,虽然辛苦一点,但恁姊妹几个一年的学费都不用愁了!”
“伯,刚才咱们在稻田里跑,咋很像那电影里演的抓好人呢?”懵懂的弟弟随口问(在我们这里,叫父亲是叫伯的)。姑父和父亲听了都笑了,说他们可不是啥坏人,都是车站的工人呢!“车站的工人怎么会撵我们呢?”弟弟追着问。“你们还小,这个自然不懂,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父亲说。
当年自己正年轻无知,我只是无端地憎恨这群穿着制服的人。当他们开罚款的时候,就一直在旁边狠狠地瞪着这些人,心里也在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最好能分到这里来,到时候也可以好好地收拾一下这一帮子人!现在想来,那也不过是小孩子们幼稚的怪异想法罢了!人家也是在正常工作么。而自己呢?谁知道后来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真是有些贻笑大方了。
时光匆匆,恍惚间就又过去了二十多年。至如今,兄弟姊妹们也都成家立业,各自过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父母都已年过七旬了,好在身体倒也健康硬朗。或许土地才是他们的牵挂,家乡才是他们的情结,在外漂泊了一辈子的他们不愿再待在城市,最终选择了叶落归根———回老家了,和属于他们的那二亩地厮守着安享幸福颐养天年去了。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父辈们并没向命运低头,没有逃避,也没被艰难的生活所压倒,而是选择了同命运抗争,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把困顿的家庭带到了希望的彼岸。尽管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很多的童年趣事早已忘怀得一干二净了,可有关那些磨难生活的片段却永驻心中历久弥新,或许作为人生的特定坐标,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历史的年轮里。那段跟着父亲去卖烟的记忆不曾磨灭,依旧清晰地呈现在脑海里,仿佛就在昨天,任凭时光如何打磨,总是挥之不去,丢之不掉,它如同黑夜中熠熠生辉的一盏明灯,时刻激励和鼓舞着自己不断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