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归乡记(1 / 2)

南湖随笔 星月无际 1632 字 8天前

有段时日没回老家看望父母了,就连中秋节也因事没回去。以前弟兄们都在外面忙着生计和闯荡,只留年迈的父母在老家,照看着家里的田地。所幸居住的城市离老家也就二十公里的样子,若按往常的习惯,只要有了想的念头,骑个车一个小时也就到家了,所以回去的机会也就多些。而眼下小兄弟因生意不好而返家了,有他在,对父母的牵挂也就少了些。毕竟有他照管着,自己也就安心了。可别离的时间长了,对双亲的思念竟有些莫名地浓烈了起来。于是趁了十一放假,将所有缠身的繁杂琐事推开一天,径直奔赴老家去。

中秋已过,田地里的玉米与谷子早已收获。高远的苍穹之下,空荡荡田野分外辽阔,犹如母亲敞开了胸怀,拥抱着久违归来的游子。秋忙的时节,在这片熟悉的黄土地上,岂能缺少勤劳的农人?人勤地不懒,早有赶先的人已经把腾空的田地犁过了,深翻过的土地沟沟壑壑,露出了或黄澄澄或黑皴皴的胸膛,那雄浑而厚重的模样好似深藏和孕育着无限生命力。那犁过的田,有的已被打理得平平整整井井有序,单等节一到就开始播种了。看那横竖笔直的田埂,镜面一般的田地,好像梳妆已毕的女子,正在等待他们心意的郎君。此时那些乡邻们忙做的身影散落在悠远的田地里,和那树的绿,土地的黄,薄雾的缥缈,村庄的静谧,描摹出了一副深情而含蓄、饱含收获喜悦的油彩画。

回家路上又进了两家大型商超,想着看看有没有真空包装的牛肉,好给父母带些。前些年回家是经常给双亲带些牛肉的,特别是本地某家有名的酱香黄牛肉,是父母最爱吃的。可是有一年,母亲却说年龄大了牙口不咋好了,吃牛肉就费力些,说如果要带,就买些真空包装的牛肉,那些吃起来更烂些,并且还点名了某品牌的。这个品牌在全国也都算知名,想来质量也可靠,自那以后回家就常拿它回去了。这次回来本也要带些的,可昨晚上跑了两家知名超市,却愣是没货。其中一家只剩一袋了,还是超小的包装,无奈只得作罢。路上的两家超市都没买到,就顺便给小侄女带着糖果吧,她四五岁的年纪正值天真烂漫的童年,小孩子么,糖果也是最爱吃的,当长辈的,哪有空手之理?

下了县道,走上了蜿蜒曲折的河堤路,老家所在的小村就藏在那一弯河流的臂膀里。秋日的村庄很是静谧,因是近午了,街上也没遇到乡邻。推开那扇略显褪色的红大门,“爸,妈!”连着叫了几声,却没人应声。走进院子里,继而进到屋里,家里也没个人影儿。莫非正值秋忙,父母都下田去了?心里正琢磨,却听到里屋有打鼾之声正呼噜得厉害!就连忙喊小兄弟的名字,鼾声马上止住了,“诺!”随着应声,从屋里就出来了典着大肚皮都小弟。

“看你吃得!”随口就说他,“爸妈呢?”

“可能出去了?我去找找。”小弟说着就出门去了。

不大一会儿,就听到了母亲熟悉的说话声。果然,是小妹驾着台小三轮电瓶车拉着母亲进了院子。

原来他俩是去别的村子“蹓”花生去了。我们这里所谓的“蹓”花生,就是别人收获花生之后,那些遗留在田地里的就由人去刨,去捡拾。小妹表面上是拉着母亲一块去“蹓”花生,其实拾那些花生能值多少钱?还不是为了多陪伴一下母亲,陪她多出去走走,多活动一下筋骨,让老人家乐呵乐呵乐呵。要知道近些年,母亲的腿脚越来越不灵便,走些近路尚可,若是远了,定然是走不了的。如今呢,小妹可以拉着她到方圆十多里的村里去“蹓”花生,她甭提有多高兴啦。

“兴儿,你上房顶上去吃花生吧,那可都是粉儿俺俩“蹓”来的。”母亲自豪地说。

“好嘞!”应着母亲,我就顺着外边楼梯上了房顶。果然,那平房顶上晾晒着一片又一片的花生,这些排列着整齐队伍的花生犹如一个个方队任你检阅。“哟,这么多啊!”我顺手剥开一颗花生放到嘴里嚼了起来,还没干透的花生脆生生的,分明还透露出新鲜泥土的芬芳来,“嗯,还挺香的呢!”

“好吃就带走些吧。”母亲楼下发话说。“家里有,也吃不了多少。就不带了。”我道。

正说话的当儿,父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来了。刚才打电话,他还在东地里等着收大豆呢,现在怎么回来了?正纳闷呢,父亲就坐在院里的木椅上,脱下鞋来,磕里边的土和杂物。“豆子要等下午晚些时候收了,小亮家的收割机没回来哩!”他说道,“上午就把豆田里的野菜杆子砍了。”

“砍那些干啥?”我问。

“不砍,人家就不去收豆子!”母亲在一旁道,“这老菜杆子太粗壮了,人家怕弄坏了收割机。昨天小亮就捎信儿过来专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