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北上 二(1 / 2)

大隋仁寿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据说是个黄道吉日,宜出行、宜求嗣,反正诸事皆宜。

求嗣是什么???

你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凹特了。

求嗣就是小两口约定好,晚上……,懂了吧?!

这种事情,求神拜佛,有用吗?更不能求人,所以只能求自己。反正一向秉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杨梓是这么认为的。

太子杨广站在城楼上,望着北行的队伍,蜿蜒如长龙,队伍的前端已经看不见了。

主干道两旁的百姓渐渐散去,其中有很多都是出征将士的亲属,大军出征之时,他们会来送行,默默祈祷与祝福。

也有人纯粹只是来看热闹的,感受大军出征那一刻,激动人心的气氛。

“连年征战,何时是个头?”一个刚送走儿子的老头开始抱怨。

“话也不能这么说,此次出征突厥,你知道突厥吗?外族!胡人!蛮子!把一个大好河山,糟蹋成什么样子了?这几百年,天下百姓有多惨?上天护佑,这天下刚回到我华夏民族手中,绝不能再落入胡人之手。”

“你说得是有道理,可是这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老头唉声叹气,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公主的诗里写了,就算是天天有美酒喝的将军,照样浴血沙场,保家卫国。不打仗,等蛮子打进来,将你杀了,你儿子也活不了,再把你女儿抓去……”

老头鼓了鼓眼睛,不说话了。

此次从长安周边征调大军五万人,旌旗蔽日,车辆、马匹、粮草、辎重,绵延二十余里。

浩浩荡荡的队伍里面,主帅杨素一袭青袍、褚衣,轻甲内衬,胯下一匹汗血宝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两鬓灰白,一派儒将风度。

长孙晟年约五十,葛衣素袍,骑行于杨素身侧,缓步而行。左手轻执马鞍,右手捋髯微笑,波澜不惊,似乎一切都在其掌握之中。

与公主同行的有副将杨玉儿、袁天纲、红秋、青儿、雪薇等,除了沐红儿,其他大眼萌妹子都与公主一道随军征战,公主说这是一场长途拉练,实战演习。

府卫十二人,由统领林海带队,近身保护公主及照顾同行伙伴。

何周也在队伍里,他是主动请缨的,开始杨梓以研制地雷为由,打算将他留在京城,协助沐红儿管理火药生产。

沐红儿除了日常炼丹外,还要负责指导火药的改进,这些事都需要他的帮忙,同时大力培养新人。

何周还是来了。沐红儿也支持他来,说是自己无法随行保护公主,让何周代她保护公主,不能少了一根头发。

何周想要亲眼见识战争,接受鲜血的洗礼,说不定可以用这些见识,来改进爆竹的制造,激发地雷研究的灵感。

理由充分,杨梓觉得自己一直是个通情达理的人。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个不速之客,就是东宫小王爷,杨暕。

在军中选拨了两百人作为亲卫,主帅杨素知道公主此行另有目的,不需要上阵杀敌,更不需要带兵冲锋,故未按十一之数配置亲兵队伍。

青儿、雪薇、小梦几个小丫头最是兴奋,处处透着好奇。骑在马上绕着公主转悠,给队伍带来另一种活力。

一路上风景秀丽。大自然的美丽,无论是青山绿水还是花香鸟语,都让她们陶醉其中。

高山巍峨,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连。江河宽广,水波荡漾,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上战场带着女人不吉利,那是指军中将领带着享乐的泄火工具,分配不公极为影响士气。

公主这队女儿军团,除了活泼之处,更是人人身怀武功。女儿军团要是冲锋陷阵的话,周围的亲兵一定会嗷嗷叫,散发着霍尔蒙,舍命相护。

没看见公主的亲兵这几天精神抖擞,腰杆都比其他队伍挺得直吗?

……

队伍停了下来,前方是一处地势较为平坦的山地,翘首观望的杨梓接到命令,她们今夜将在这里宿营。

山头浓烟滚滚,是士兵们提前到此驱蚊,除了驱蚊的烟火堆外,大量士兵挥舞着点燃的蒿艾,漫山遍野,不留死角。

果然是专业的,大手笔,杨梓不由心中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