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古代怎么生火的(2 / 2)

狗在楚营 醉青锋 1147 字 17天前

看到这一幕,常威都目瞪狗呆了,暗道:【这不就是打火机里面的打火石吗?原来是用这东西取火,幸亏自己懒,没让元芳把钻木取火这四个字翻译出来,不然丢脸丢大了。

不过这样子取火也实在是太麻烦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火折子和火柴弄出来。】

当然,这两样东西对于常威这个半桶水的狗来说实在太难了,但谁叫它有钞能力呢?有钱使得鬼推磨。

而且原理,常威大致还是懂的。

火折子顶多就像之前的煤炉差不多,都运用到了一种名为“复燃”的物理学原理,这一原理用严谨的书面语来表达,就是指已经在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重新获得氧气后,它又立即开始燃烧的现象。

不过煤炉由于只是封闭了下面的进气口,上面并没有完全封闭,所以只是减慢蜂窝煤的燃烧速度。

而火折子的作用就是将易燃的纸卷“限制”在一个缺氧的环境中(竹筒),让点燃的明火变成阴燃的火星,之后等使用时,将阴燃的纸卷从缺氧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让火星重新获得足够的氧气,重新燃烧。

火柴也不难,虽然火柴盒侧面的擦火皮它没办法弄出来,但火柴棍只要用木棍上面裹上一点易燃之物充当火柴就行,这不是很简单吗?

只不过这两样东西都需要打火石引燃罢了,就算这样,这也比项羽生火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持久性也比较强。

不然一群人抽烟,单单引火都得花多长时间了,等最后一个人点燃,第一个只怕早就抽完了,这不是扯淡吗?

其实常威没想到的是,大家用一根烟引燃下一根就行了,压根就没必要再度生火。

而常威火折子和火柴的想法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人想到,而且做出了成品,不过此时此刻,常威已经成为他们的祖先了。

我国最早记载的火柴于公元577年由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宫女发明,用木棒蘸取易燃的硫磺或者直接将硫磺粘在木棒上,把这些木棒靠近火石,利用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引燃。

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中提到过有时夜里要起床,光点火都要很长时间,于是有人用杉木条整个放在硫磺里侵染,储存起来备用。

那时的人们将此称为引光奴,后来这种东西进入市场售卖,更名为火寸条。

这时候的火寸条自身不能生火,同样需要火刀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才能生火,这种火寸条其实更像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火柴的改良版。

至于火折子更是早就出现了,被称为古代黑科技。

古人将白薯蔓在水中浸泡后取出捶打,而后加入棉花芦苇等再次浸泡捶打,晒干后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

最后取出拧成绳子用纸裹好,点燃后放入竹筒里盖上盖子,人为造成缺氧使之不能充分燃烧。

等到用的时候拔开盖子吹燃或者摇晃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

但由于原料昂贵制作过程复杂,古代一般只有权贵才能用得起火折子,所以古装电视剧中穷人家还用火折子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项羽看到常威又准备让元芳找工匠捣鼓新东西出来,眼中满是兴奋之色,因为常威每次搞出来的东西基本都会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分明就是有一大波钱财正对着自己招手,准备投怀入抱。

就在项羽高兴的同时,身在长安皇宫的刘邦正暴跳如雷,大骂道:“饭桶,一群饭桶,让你们干一点小事都干不好,要你们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