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我大燕,是礼仪之邦(1 / 2)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瞬而逝。

这些年,自帝女册封为太子之后,整个大燕似乎就被无形的手按下了加速键一般,十年时间,却像是足足过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对此感知最明显的大概就是那些商人了,自从当今陛下上位之后,朝堂改制,科举改制,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量的廉价纸张,又有新的印书方式出现,从而导致市场上书本的价格年年递减。

再加上陛下登基后连开三年恩科,第一年是因为新帝登基,那年的会试乃至殿试都采取的糊名制,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却让更多有识之士看到了属于所有读书人的光明未来——糊名,那就是说这次科举取士,不看身份,不看背景,不看家族,不看名气,全凭自己的本事!

于是第二年,陛下以太子为由,再开恩科,参与者比前一年多了整整一倍——不管能不能过,至少试试呗,万一他们考过了呢?

到了第三年,则是因为乾元太子命人研究出了更高产高效的几种作物种植法,以及更加便利且高效的农具,推广全国的同时,再开一次恩科。

但这次恩科也有些特殊,因为朝堂开设了专门的算科与工科,即便不精通文墨、经义,只要精通数算或者有那什么科学天赋,也可以为官。

当时消息传开时,天下震动。

这可与之前朝廷开特科取人才不一样,当时特科取的可是官吏,而非正儿八经的官身。

这次……如果真的考中了,那就是真的改换门庭,直接当官了!

如果这种事,换到之后的朝代中,可能会引起天下读书人的质疑与反对,但好在,这件事发生在大燕。

在一个科举制度还未完善,甚至连糊名制都是才提出的时代,故而消息传开之后,虽然让天下震动,却出乎意料地并未引起多少人的反抗。

当然了,这或许也跟如今这位陛下本就是乾纲独断、军权在手的铁血帝王有关系,他前几年立下的那些战功,在他登基之后,就被广泛传颂,在让大燕百姓们认可他功绩的同时,也不小心让一些人默默留下了他是杀神的印象。

一个人威慑力够强的时候,想要反抗他有时候也是一件让人为难的事情。

然后,突厥被打下来了,大燕的领土再往外扩张了一大片,朝廷连开三年恩科填补的人才缺口一下又不够用了。

故而在第七年,又额外开设了一届恩科,此年所录之举子,可谓是前几次恩科人数之总和。

这并非轩辕靖降低了朝廷录用之标准,实乃历经数年之酝酿,兼朝廷直接放开性别限制所致。如此一来,此次参与考试者人数倍增,竞争力达至巅峰。

且使众人皆明晰这数年来大燕境内最大之变化所在——官道。

水泥的出现,让大燕各方各面的建设速度都加快了,轩辕靖在国库都还不那么丰盈的时候,就开始让人给大燕的主要官道进行水泥铺设,同时按照小澜星的策划改良了驿站制度,让交通便利的同时,信息流通的速度也跟着增加了。

而同样的,水泥的出现,也让水利建设有了新的方向,大抵也是天命真的在轩辕靖这边,自他正式登基后,之后连着三年不说是风调雨顺吧,至少没出现什么大的灾害,大部分地区的粮食都收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