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没人,几口子趁着月色去田里挖姜黄。
小玉人小胆子小,独自在家她害怕,也被爹背田里去了。
沈青川和刘氏两口子在前边慢着挖,两个女儿跟在后边用麻袋装。
“爹,娘,你们挖的时候小心点儿,别碰伤了,伤了就不值钱了。”
“成,爹娘记住了!”
一家人“吭哧吭哧”忙到快天亮,终于把姜黄全部收完了。
忙了整整一夜!
沈青川和刘氏扛了五六袋子回家,跑了好几趟,把姜黄秧子也拖回去了。
回家一称,三百斤还高。
竟比稻子还高产!
“天呐,棠儿,咱没做梦吧?爹都不敢相信,咱种的是姜黄吗?哪有种药材比种稻子还高产的?”
“这些咱就按三百斤算,得卖多少钱啊?”
沈小棠笑着道,“爹,咱没做梦,咱种的自然是姜黄,只是我也没想到头一回种竟然能高产。”
上一世有化肥和农药,还有帮着开花坐果、果多肉多的农药,粮食收成都上千斤,可比这姜黄高产多了。
她继续道,“可能是咱种得均匀,薅草勤快,还上了好几回大粪,所以才高产的。”
“三百斤出头,咱卖两百斤,留一百斤下一季种,两百斤就是两千两,一两能卖两文钱,咱这回能卖四两银子!”
刘氏捂住嘴惊呼,“天呐,一下子能卖四两银子?”
她真觉得自个儿在做梦,做的还是美梦!
半亩能卖四两银子,还没有全卖完,这是啥概念?
她觉得好不真实,傻乎乎的使劲儿拧了自己一把。
“啊……痛!”
“棠儿,娘竟然真的没有在做梦!”
沈青川惊喜过后却是犯了愁。
“棠儿,咱就四亩田,要是下一季全种成姜黄,不种稻子,来年咱拿啥交赋税?咱一家人没了口粮吃啥?”
沈小棠浅浅一笑道,“爹,这你就傻了吧,我来给你和娘算算账。”
两口子齐问,“咋算?”
“一亩稻子,风调雨水最高收成二百斤,能卖多少钱?”
沈青川脑子比刘氏好使,率先算出来,“一斤粮食咱能卖十二文,二百斤就是两千四百文,一亩能卖二两银子多四百文。”
“是啊,一亩粮食才卖二两银子零四百文,咱半亩姜黄全卖完能卖六两银子呢,要是来年四亩全种姜黄,四十多两银子,咱不能拿点银子买粮食交赋税?买粮食吃,咱也吃得起啊!”
两口子都愣住了!
这一算,还真是。
全部用来种姜黄,最划算!
沈青川惊得直咂舌,“是啊,还是棠儿会算账,咱一亩姜黄比粮食赚的多得多,咱还种啥粮食,有钱咱买着吃,光这差价咱赚的还多呢!”
刘氏笑得合不拢嘴,点头如捣蒜,“你们爷俩会算,棠儿说能赚这么多,咱就能赚这么多,都听棠儿的,下一季,咱还这样干!”
两口子用了一日,把田里的苞米杆全砍完拉回家。
翌日。
沈青川借了个板车,装上两百斤姜黄,让大女儿坐板车上,一路拉着到了镇上,直奔冯记。
沈青川把几袋子姜黄全部扛进药铺里,领着女儿走到掌柜面前。
冯掌柜瞅着眼前的父女俩,看了好半晌才认出人来。
“天呐,真是你俩?”
“半年不见,换了身衣裳,人也吃胖了,我还以为眼花认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