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悔之晚矣(1 / 2)

不管是喜也好,悔也好,事情已成定局,皇后的赏赐也已经送了过来。

就算贾家的男丁再想用同样的方法投其所好,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得到同样的荣耀了。

毕竟今天的事情传出去之后,京城里的那些勋贵之家必然也会纷纷闻风而动,贾家无论是在钱财还是权势上都比不上别人,想要在救济灾民上继续大做文章、再次弄出能让皇家眼前一亮的功绩,那可就太不容易了。

黛玉和三春也是占了个巧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主动出面赈灾的本来就少,不是随便交给下人处置、而是由主子亲身上阵的,更是绝无仅有。

因此才能被皇家作为表率大肆褒奖。

后来者即使照葫芦画瓢,也不过是东施效颦,无法掀起更大的风浪了。

除非舍得拿出富可敌国的财富,一次性的帮朝廷解决灾民安置的问题,如此大的功劳,才有可能入了皇家的眼。

只不过,谁的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又怎舍得就这样花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呢?

再说若是钱花了出去,却还是得不到皇家的褒奖和赏赐,不就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所以黛玉和三春的经历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得知此事的人,也只有偷偷的羡慕罢了,顶多有眼红的私底下抱怨几句,阴阳怪气的说她们只是运气好,但这也改变不了黛玉和三春一时间在京城贵妇圈中声名鹊起、风头无两。

贾府后宅的风向也立刻随之转变。

之前在某些人的暗中操纵之下,不少碎嘴的下人都把宝钗夸成了一朵花,同时又拉踩黛玉和三春作为陪衬。

被黛玉等人的丫鬟重拳出击,口头和物理双重说服之后,虽然没人再敢说黛玉和三春的不是,但拿了小恩小惠的那些下人,还是会随时随地找机会赞美宝钗,令得她在贾府后宅之中,成了风头最盛的姑娘。

可现在黛玉和三春都得到了皇后的褒奖和赏赐,对于下人们来说,这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天大的荣耀。

既然连高高在上的皇后都如此称赞黛玉和三春,认为她们堪为天下贵女的表率,那自家的这几位姑娘,自然就是那天上的月亮、人间的仙子,浑身都闪闪发亮的让人不敢逼视了。

就算贾府的下人们再碎嘴、再贪财,也不敢公然跟皇后的懿旨对着干。

所以既然皇后说黛玉和三春是好的,那这些下人在提起黛玉和三春的时候,也都是没口子的称赞,绝不再说一句坏话,颇有些与有荣焉的感觉。

与此同时,或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宝钗的风头太劲,现在下人们在称赞黛玉和三春的时候,又免不了自然而然的拉出宝钗来作为对比。

于是暗地里又有些下人鄙视起了宝钗。

“听说那宝姑娘家里可是有着金山银海的,怎么说也挂着个皇商的名头,出手阔绰不是应该的吗?只是这么多的银子,却没想着去做做好事、救济灾民。果然商女就是商女,只顾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哪里像我们贾家的姑娘识大体?”

“可不是吗?想那林姑娘还是孤身一人,入京投奔我们府上的呢。当时谁又能想到,短短一年的工夫,她就硬是把之前半死不活的店铺,改成了全京城首屈一指的书铺?听说如今用来救济灾民的那些粮食,也都是林姑娘名下的田庄出产。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眼光、见识、手段都是一等一的,难怪老太太把她当成眼珠子般宠着。”

诸如此类的议论随处可见,让得到消息的薛家母女脸上都有些难堪,为了耳根清净,这段时间索性就呆在梨香院里不露头,免得不小心听见了这些风言风语,把自己气出个好歹。

薛姨妈免不了埋怨宝钗几句,怪她没有跟黛玉和三春尽快打好关系,否则若是能提前知道众人打算赈灾的事情,薛家怎么说也要插上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