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灾情并不算很严重,也就是遭遇了地龙翻身的那几个县城周边,出现了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最后汇集到京城附近的,人数也不过千人左右。
再加上从第一天就有牟尼院和黛玉出手施粥救济,因此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流民们的情绪还算比较稳定。
不知道是朝廷的动作迅速,还是三皇子回宫之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天晚上就有赈灾的官员,带着人马来到了西城门外,选好背风的位置搭建了一些临时的窝棚,供这些流民暂时居住。
第二天开始,赈灾的工作就走上了正轨,官府也同样设置了施粥的棚子,但每天还是有不少流民宁愿多走一段距离,到牟尼院和黛玉设置的粥棚来领粥,据说是因为这边的粥熬的更浓,饱腹效果更强。
之后,便陆陆续续的有流民在官府的劝说之下,决定返回家乡。
毕竟老是有流民在京城附近逗留聚集,实在是有损朝廷的颜面,也会威胁到京城的治安。
所以只要是愿意离开的,都会按人头发放一两银子的救济金,并且免除一年的赋税。
一两银子虽然不算多,但有了这笔钱傍身,普通百姓也算是有了一个从头开始的机会,省吃俭用的话,至少能撑好几个月。
利用这段时间,无论是重新开垦田地耕作,还是找其他的差事谋生,可选择性就大的多了。
虽然对于这些流民来说,官府的救济银只是杯水车薪,但他们也不敢贪心要求更多。
毕竟前来赈灾的官吏也说的很清楚,如果在规定的期限之内不决定好他们的去处,老老实实的拿钱走人,继续聚集在西城门外的话,到时候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等着吃牢饭吧。
所以几天下来,原本聚集在西城门外的流民,就差不多都陆陆续续的离开了。
除了有一部分人返回了家乡之外,也有不少找到了门路,投靠了京城周边的田庄,或者被城里出来挑选奴仆的管事选中,到富贵人家去做工。
像是码头、店铺等地,也不乏需要人长期卖苦力的,只要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想找个谋生的工作并不难。
据牟尼院的主持师太说,每次有流民聚集在京城周边的时候,都是城里的富贵人家挑选奴仆下人的好机会,比正常通过人市买来的奴仆要便宜一半左右,毕竟许多流民那是真的活不下去,只要给口饭吃就行。
这次也是灾情并不严重,流民的人数也不多,所以朝廷才能够拿得出足够的赈灾银,让每个流民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置,这才没出现多少卖儿卖女的现象。
但王嬷嬷她们在施粥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好几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因为年纪小而免不了受到其他流民的欺负,像是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赈灾银,被心怀不轨的人抢夺之类的。
碰到这种事,王嬷嬷她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随便几下子就把动手抢劫这些小孩的人打的落荒而逃,但接下来在这些孤儿的苦苦哀求下,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毕竟如果就这样放任不管的话,救得了对方一次却救不了第二次,都只是才几岁大的小孩而已,压根就无处可去,就这样在外面流浪,谁知什么时候又会掉进虎狼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