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尼院距离西城门只有几里路,马车刚刚摆脱拦路的流民,转眼间就来到了通向牟尼院的岔路口。
牟尼院依山而建,地势跟黛玉的那个温泉田庄倒是有几分相似,只是背靠的山峰更加陡峭一些,从山腰再往上越发崎岖难行,除了身手矫捷的猎户之外,平常人很难攀爬而上。
因此,牟尼院只是建在山腰地势稍微平坦开阔之处 ,院墙围起了连绵起伏的好大一片建筑,树影婆娑之间,舍利塔、大雄宝殿之类的建筑若隐若现,看上去相当的朴实无华。
上山只有唯一的一条道路,青石砌成的台阶曲折蜿蜒,仅可容两三人并肩而行,一直通向牟尼院的大门。
山脚下有偌大的一片荷塘,自山顶流下的泉水潺潺而来,汇聚成小溪流经一片村舍,最终汇入荷塘。
可供马车通过的道路,沿着村庄的一侧连通到了山脚下,到这里再想继续前行,就只能乘轿或者步行。
旁边的村庄规模并不大,顶多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沿着山脚开垦出了上百亩田地,应该是依附着牟尼院而生的佃户。
田地虽然不算多,但放在牟尼院的名下,能够免去朝廷的赋税,因此只要牟尼院收取的田租不算太高,佃户们就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此时有不少佃户都在田地中劳作,看上去精气神还算不错,瞧见道路上有车马经过,只是好奇的瞥来一眼,就继续做着手上的活计。
倒是有几个在村子里奔跑嬉闹的顽童,嘻嘻笑着在路边驻足观望了良久。
还有两条村里人养的土狗,倒也算得上膘肥体壮,警惕的站在孩童们身边不远处,如同士兵似的巡视着路过的这些陌生人。
由此看来,这村子里的人生活的还算不错,否则不会把狗也养得如此健壮。
黛玉对于自己尚未到访的牟尼院,情不自禁的也生出了几分好感。
能庇护着手下的佃户们不至于饥寒交迫,至少说明院里的住持还算是心地良善之辈。
毕竟黛玉可是听说过,有许多佛寺道观,表面上众生平等、清净无为,暗地里却藏污纳垢,搜刮起民脂民膏来,比起那些地主豪绅也毫不逊色。
马车停在了山脚下,黛玉戴上帷帽,在紫鹃的搀扶下下了马车,缓缓拾阶而上。
后面自有王嬷嬷,指挥着车夫、小厮和小丫头们,将众人所带的行李物品全都从马车中搬了出来,这才给了车夫和小厮一点碎银作为赏赐,把他们打发回了贾府。
小丫头们身强力健,一个顶俩,每人拎起几个包袱,轻飘飘的恍若无物,不多时就跟着黛玉一起来到了牟尼院前。
之前贾府已经遣人来打过招呼,因此牟尼院门前早就有比丘尼在此恭候,见了黛玉之后合什行礼,恭恭敬敬的将她们请入院内。
在大雄宝殿见到了主持师太,黛玉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慈眉善目的主持听了之后,稍微有些为难的道:“在小院落脚的比丘尼人数不多,加起来也不到半百之数,况且近日还要分出些人手救济灾民。若是善信想要替亡母做规模盛大的法事,恐怕小院力有未逮,倒不如另寻他处,免得误了善信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