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边谈论,一边随着马车,去往李家庄。
李家庄里,李勉早得通知,带领府中人,已早早等在路边。
“秋儿姐,这陛下为何要来李家庄?莫不是嘴馋,又想来蹭饭?”
杨秋儿见李勉说得好笑,拉了他一把,嗔怪说:“少说几句,那是陛下,我们不能无端枉测圣意。”
杨秋儿不让说,李勉只好住嘴。
李家庄环境静幽,小河绕庄而过,白水青山。
春日的风,有些寒冷,吹在身上,李勉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麻衣与绢绸穿在身上再多,也无用。
李勉有些怀念棉服。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它弄出来。
越想,神思越加发散。
李勉陷入似真似幻中,时间悄然流逝。
“公子,来了。”
耳边传来秋菊的声音,将李勉唤醒。
抬眼望去,三辆马车,在两列佳卫簇拥下,往李家庄驶来。
当先一辆马车,隐隐已能看见上面悬挂的皇室标志,后面两辆,不知是谁,太远看不清。
李勉想当然以为,今天李二来,必定拖家带口,倒也没太过在意。
临到近前,李勉才惊愕发现,后面两台马车上,挂着的家徽,竟是房家与杜家的家徽。
‘难道今天陪李二来的,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对这两青史留名的人,李勉可是记忆颇深。
只要写贞观朝的,这两人是避不开的人。
一个妻管严,另一个则是短命鬼。
从两人身上,再想到日后,李勉忽然发现一个事实,好像这些开国功臣,后代结果好像都不怎么好。
魏家就不提了,房家房遗爱,因高阳卷入谋反案,最后一半抄斩,另一半则被连累,而放逐岭南。
杜家是最早没落的国公之家,杜荷卷入李承乾谋反一案,身死。杜家家道中落,族人流散,被放逐岭南。
柴家好点,因为有前代长公主的余威,没大出息,却也寿终正寝。
皇室李家就更别提了,整个李家,差不多被武则天杀尽,最后传到唐玄宗手上,变得分崩离析。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令不进河北。
最后成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国,很多都来自河北军阀。
这么一想,李勉被早早薅起来,等待李二降临的起床气,瞬间少了不少。
马车停下,李二最先下来,接着是长孙,最后竟是李丽质下了马车。
后面两辆下来的人,果然是房玄龄与杜如晦。
今天蹭饭的,一共有五个。
“臣李勉,参见陛下,娘娘,公主殿下。”
“李勉见过杜相,房相。”
双方见完礼,李勉将五人迎进府中。
“李勉,跟我来,我们去书房。”李二拉着李勉,突地转身,朝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说道:“如晦,玄龄,你们两个也来。”
李勉就这么被拉着,无奈带路前往书房。
作为一府之重地的书房,倒成了李二熟门熟路,考校和问询的熟地。
杨秋儿刚想要跟着,被长孙一把拉住。
“他们男人的事,我们别掺和。走,陪我去后院走走,我们说说体己话。”
在长孙提议下,三位女眷去了后院。
秋菊分派出人,跟着杨秋儿。自己则是守在书房院外,并安排人周围戒备,不让人靠近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