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初见李淳风(1 / 2)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夺得王位后,将太子关入大牢,李渊权力被架空,成为太上皇。

并让孔子等人办理学堂,教书育人,传扬儒家学术。

李世民(唐太宗)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在群雄中脱颖而出。

然而,他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平定天下,还需要更多有才学之士辅佐。

于是,他派遣心腹之将前往终南山,寻找一位名叫李淳风的高人。

终南山,群山环绕,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终南草堂就坐落在这片幽静的山林中,青砖灰瓦,朴素而不失典雅。

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屋前潺潺流过,溪水映照着堂前的翠竹,更显得这里清幽宜人。李淳风正在草堂前的黑漆木桌旁翻阅着一卷《周易》。

他身着青色长袍,须发已花白,但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

突然,一阵脚步声传来,李淳风抬头,向来者微微一笑。“淳风先生,在下奉命前来,特请先生出山。”

来者拱手行礼,此人正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恭。他身材魁梧,面容严肃,双眼透出坚定的神情。

李淳风放下书卷,眯着眼睛端详了尉迟恭片刻,然后缓缓说道:“阁下前来,必有要事,不妨直言。”

尉迟恭神色恭敬,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先生贤达,我主唐王久闻大名,特命我来恭迎先生出山,助我大唐一统江山。”

“统一江山,谈何容易。”李淳风轻叹一声,目光望向不远处的青山绿水,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影子。

他站起身来,走到溪边,俯身捧起一把清泉,洒在脸上。

冰凉的泉水沁人心脾,让他思绪更为清晰。

尉迟恭见状,进一步催促:“先生,唐王求贤若渴,还望先生怜我大唐天下苍生,出山力挽狂澜。”

李淳风沉默半晌,缓缓转身:“我本隐居以求宁静,奈何世道无常。若为天下苍生出山,虽千万人吾往矣。”

此时的太阳已经高高挂在天空,阳光洒在两人身上,为这决定历史的时刻增添了几分神圣感。

李淳风回首望向终南草堂,心中百感交集。他转身对着尉迟恭道:“请阁下稍候,容我收拾一下。”

进入草堂内,李淳风简单收拾了几卷书籍和几件换洗衣物,挥手告别草堂,随尉迟恭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

途中,尉迟恭对李淳风颇为照顾,两人也逐渐熟络。“李先生,唐王为人胸怀大志,且礼贤下士,必会重用先生这样的人才。”

尉迟恭诚恳地说道。

“愿如此吧。”

李淳风微微一笑,但心底仍存几分顾虑。

李淳风与尉迟恭终于抵达了长安城。长安城墙巍峨,气势恢宏,城门口车马来往,热闹非凡。

长街上人流熙攘,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街头巷尾洋溢着一股繁荣的气息。

李淳风骑着一匹青骢马,跟随着尉迟恭穿过繁华的街道,一路来到了李世民处理政务的甘露殿。

当他踏上殿阶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阔别已久的使命感。

一个时代或个人的命运,都将在这里发生巨大的转折。

进入甘露殿内,李淳风见到了那位年轻而锐气的唐太宗李世民。他身着龙袍,神态威严,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坚定和自信。

李世民看到李淳风,立即起身相迎,目光谦逊而热情,仿佛老朋友之间的会面。

“李先生,朕久闻大名,今日得见真是幸事,盼先生助朕一臂之力。”

李世民微笑着,声音中透出无比的诚挚。李淳风连声称不敢当,拱手回礼:

“在下不过一介书生,不敢称能,但愿意为陛下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人随即落座,李世民招呼左右奉上香茗,屋内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李世民直言不讳地向李淳风询问了一些关于治国之道的难题,李淳风则结合自身的学识与见地,一一解答,令李世民不时点头称赞。

“先生所言,真乃醍醐灌顶。”李世民感叹道,

“今后若有先生在侧,朕感觉如虎添翼。”

此时,一位身穿盔甲的壮硕男子步入殿内,正是尉迟恭。他向李世民行了个军礼:

“陛下,前线传来捷报,我军已攻克敌军三座城池。”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消息!先生来得正是时候,请一同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他转向李淳风,“这就是朕的心腹爱将尉迟恭,英勇善战,屡立奇功。”

尉迟恭向李淳风抱拳行礼:“先生,久闻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闻名不如见面。”

至此,李淳风正式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要谋士,参与朝廷大政。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李世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谊。每当夜深人静时,李世民常常会亲自到李淳风的住所拜访,与之彻夜长谈。

一天夜里,李世民再次来到李淳风的书房。窗外月光皎洁,院中虫鸣阵阵。两人对坐在案前,一盏茶氤氲着淡淡的烟气。

“李先生,朕知道您心怀天下苍生,定不会吝赐教。”李世民真诚地说,眼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期许和担忧。

李淳风端起茶碗,细细品味了一口清香四溢的茶汤,缓缓道:“陛下仁德广布,必能使天下归心。但治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宫内的气氛也因一封密报而变得紧张起来。

李世民紧急召集心腹大臣及李淳风至甘露殿议事。

李淳风走进甘露殿时,察觉到气氛的凝重。

大殿中央站立的是李世民的主要武将和谋士,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忧虑和紧张。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情庄重,剑眉紧锁。

“各位大臣,幽州节度使赵括才有异动,密报言辞确凿,朕需要你们的意见。”

李世民沉声道,声音中透出难掩的愤怒和焦虑。李淳风站在一旁默默观察,心头一紧。

幽州节度使赵括才本是李世民信任的重臣,掌管一方兵权,如今密报显示其可能有反叛之意,这对新兴的唐朝无疑是重大威胁。

“陛下,赵括才手持重兵,若真有异心,恐怕局势不容乐观。”

尉迟恭首先开口,脸色凝重。

“不错,幽州靠近边疆,若生变故,外敌趁势进攻,内外夹攻之下,形势会更加危急。”

长孙无忌补充道。李世民点头示意,目光转向李淳风:

“李先生,您怎么看?”李淳风略微沉思,随后淡定回应:

“陛下,此事确实非同小可。依在下之见,首先要稳住幽州的局势,不能让其有喘息之机。

其次,有必要尽快查明真实情况,若赵括才果真有异心,应迅速采取行动。”

这时,一直沉默的杜如晦突然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