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血战沈阳!(1 / 2)

浴血未尽的攻城之战

盛京城的城墙宛如一座巍峨的巨人,横亘在这片土地之上。

城墙高度达三丈有余。

厚实的墙体由巨大的砖石紧密堆砌而成。

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池的坚固与威严。

城墙底部宽约两丈五尺。

如此宽度足以让数辆马车并行其上。

不仅为城头的守军提供了充足的调动空间。

更使其在面对外力冲击时拥有更强的稳定性。

城墙上,间隔有序地分布着了望孔与射箭口。

了望孔恰似一双双警惕的眼眸。

时刻注视着城外的风吹草动。

射箭口则宛如一张张黑洞洞的巨口。

随时准备吞噬来犯之敌。

每隔百步左右,便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城楼。

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宛如巨人头顶的冠冕。

彰显着盛京的雄浑气魄。

从城外仰观。

这城墙高耸入云,陡峭险峻。

实非轻易可破之象。

城外环绕着一条宽阔且深邃的护城河。

河水幽幽,深不见底。

水面之下暗藏玄机。

尖锐的木桩与铁蒺藜交错分布。

如同守护城池的水下卫士。

无情地阻挡着任何试图靠近的敌人。

护城河上的吊桥高高悬起。

宛如一道天堑。

切断了城外与城内的直接联系。

使得攻城者望而却步。

然而,宝山深知战机转瞬即逝。

此刻薛岳虽已抵达锦州,但尚未行动。

若不抓紧时间迅速拿下盛京。

待后金援军赶回,局势将更加危急。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进攻命令。

刹那间,号角声起,声震云霄。

明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着盛京城墙扑去。

先锋部队的士兵们,个个身强体壮。

眼神中透露出无畏的光芒。

他们扛起沉重的攻城梯,奋勇冲向护城河。

接近河边时。

士兵们不顾危险,拼尽全力将攻城梯架设在河面上。

试图搭建起通向城墙的通路。

但护城河的宽度与深度超乎想象。

许多士兵在放置攻城梯时,不慎跌入河中。

冰冷的河水瞬间将他们吞没。

凄厉的呼喊声在空气中回荡。

然而,后续的士兵们毫不退缩。

他们踩着战友的肩膀,继续前赴后继地冲向城墙。

与此同时,明军的炮兵部队迅速进入阵地。

一门门火炮在士兵们的操作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炮手们熟练地装填弹药,调整角度。

随着一声声巨响。

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砸向盛京的城墙。

炮弹爆炸之处,砖石飞溅,烟尘弥漫。

城墙上出现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缺口。

但盛京的城墙毕竟坚固无比。

这些缺口并未对其整体防御造成致命的打击。

在炮兵的掩护下。

攻城的士兵们沿着攻城梯迅速攀爬。

他们一手紧握梯机,一手持着武器,奋勇向上。

城墙上的后金守军则拼死抵抗。

他们从了望孔和射箭口不断射出利箭。

泼下滚烫的热油和金汁。

许多明军士兵在攀爬过程中,被利箭射中。

惨叫着跌落城下。

被热油和金汁泼中的士兵,更是痛苦地挣扎着。

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

但明军士兵们毫不畏惧。

他们继续攀爬,用盾牌护住身体。

与城墙上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响彻整个盛京上空。

战场上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大地。

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这场生死较量的残酷与激烈。

明军士兵们为了胜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们的身影在城墙下显得如此渺小。

却又如此英勇无畏。

向着这座坚不可摧的城池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冲击。

随着战斗的持续。

明军的伤亡逐渐增加。

但他们的攻势并未减弱。

宝山站在后方的指挥台上,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战场。

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他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关系到整个辽东战局的走向。

关系到大明的兴衰荣辱。

于是,他再次传令,调遣预备队投入战斗。

加强攻城的力度。

预备队的士兵们迅速加入战团。

他们带着必死的决心,冲向城墙。

这些士兵中有许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他们在战场上冷静沉着,善于寻找敌人的弱点。

他们看到城墙上有一处守军相对薄弱的区域。

便迅速组织起一支突击队。

集中力量向那里发起攻击。

突击队的士兵们手持长刀和盾牌,相互配合。

一步步向着城墙逼近。

他们用盾牌抵挡着敌人的箭矢和石块。

同时用长刀砍杀着城墙上的守军。

在激烈的战斗中。

一名明军士兵奋勇地爬上了城墙。

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与周围的后金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

尽管他身上多处受伤。

但他依然顽强地战斗着。

为后面的战友争取着宝贵的时间。

在他的激励下。

更多的明军士兵成功爬上了城墙。

与后金守军展开了近身肉搏战。

城墙上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双方士兵们扭打在一起。

鲜血染红了城墙的砖石。

明军士兵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

逐渐占据了上风。

他们一步步扩大着在城墙上的阵地。

将后金守军逼向城楼的角落。

然而,后金守军并没有轻易放弃抵抗。

他们深知,一旦盛京被攻破。

他们的家园将陷入战火之中。

他们的亲人将遭受苦难。

于是,他们在将领的指挥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

他们组织起敢死队,手持利刃,冲向明军的阵地。

试图将明军赶下城墙。

双方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战场上的局势变得异常紧张。

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决定着战斗的胜负。

此时,明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墙。

他们与城墙上的战友们紧密配合。

逐渐稳住了阵脚,开始向城内推进。

但后金守军的抵抗愈发顽强。

他们利用城内的地形和建筑,巧妙地设置了重重防线。

使得明军的推进变得举步维艰。

随着天色渐暗。

战场上的能见度越来越低。

战斗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宝山见此情形,心中虽有不甘。

但也明白继续强攻只会让伤亡进一步扩大。

而且在这昏暗中,部队容易陷入混乱。

被敌人有机可乘。

于是,宝山果断下令鸣金收兵,暂时停止攻城。

明军士兵们听到收兵的号令后。

虽然疲惫不堪,但仍有序地撤离了战场。

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带着失落与不甘。

缓缓退回营地。

战场上留下了一片狼藉。

无数的尸体和残损的兵器散落各处。

鲜血在土地上凝结。

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

回到营地后。

宝山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

营帐内气氛凝重。

将领们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和忧虑。

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

他们深知,这场攻城之战虽然暂时受阻。

但绝不能放弃。

经过一番讨论。

他们决定调整战术。

加强攻城器械的准备。

补充兵力和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