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军事基地之间联系紧密,一旦京都附近的军事基地遭遇战事或紧急情况,其他如江户、长崎等地的军事基地的驻军能迅速响应、相互支援,形成有机整体,确保在日军事力量协同作战,发挥最大军事效能。
在贸易港口和军事基地设立初期,日本国内一些地方势力果然按捺不住,开始武装反抗。
这些地方势力多为地方豪族或者失势的旧武士集团,他们不甘心接受大明统治,妄图以武力恢复往日的独立地位。
他们利用当地民众对大明驻军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煽动民众加入反抗队伍。
然而,他们小瞧了大明军队的实力与决心。
大明锐士面对这些反抗势力时,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素养和强大的战斗力。
战斗中,步兵紧密排列成整齐方阵,长枪在前,长刀护侧,稳步推进。他们动作整齐划一,纪律严明,似移动的钢铁壁垒。
弓弩手位于方阵后方或侧翼,持续射出密集箭雨,有效压制敌人攻势。
骑兵则伺机而动,从侧翼或敌人防线薄弱处发动突然冲锋,以强大冲击力冲散敌阵。
若遇敌人据城坚守,投石机和火炮便大显神威,轰开城墙缺口,为步兵攻城创造条件。
大明军队应对这些反抗时,不仅依靠武力,还运用巧妙的战略战术。
他们先详细收集反抗势力的情报,了解其兵力分布、武器装备和地形等情况,再据此制定针对性作战计划,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
战斗过程中,大明军队注重分化瓦解敌人阵营,对被煽动的普通民众尽量采取安抚政策,避免过度杀伤,从而孤立真正的反抗核心力量。
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些地方武装反抗被逐一镇压。
随着反抗势力的失败,日本国内其他蠢蠢欲动的势力也被震慑住了。
他们目睹大明军队的强大实力,意识到反抗是徒劳的,于是逐渐转变态度,开始接受大明统治。
在此过程中,大明也采取措施巩固统治成果。
一方面,对那些曾参与反抗但后来臣服的势力,大明采取宽容政策,只要真心悔过且愿意接受管理,便既往不咎。
这一政策有效减少了日本国内的敌对情绪,使更多势力愿意与大明合作。另一方面,大明积极在日本推行利民政策,如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条件,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大明统治的好处,增强了对大明的认同感。
大明正统二十二年底。
经过近两年的铁腕统治,整个日本已彻底臣服于大明王朝。
这种臣服不仅是政治上的顺从,还体现在经济上的依赖。日本丰富的白银资源开始源源不断输往大明。在大明的管理与技术支持下,日本银矿开采效率大幅提高。
白银大量流入大明,大明皇帝朱锐的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