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生态与科技融合分会场,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环境工程师们也在各抒己见。
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艾米丽展示着生态模拟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我们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更适应极端环境的植物,帮助恢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
巴西的生物学家卡洛斯提出建议:“同时,我们还可以研发智能生态监测系统,通过卫星、无人机和传感器等技术,实时监测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中国的环境工程师李华站起身来:“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可以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融入建筑设计中,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各个分会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腾和英穿梭其中,认真倾听着每一位专家的发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腾在星际探索分会场,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进行更远距离的星际探索,现有的通讯技术将面临巨大挑战。各位有什么想法可以解决星际通讯延迟和信号衰减的问题?”
美国的通讯专家露西思考片刻后回答:“我们正在研究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通讯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瞬间通讯,不受距离限制。但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英在生态与科技融合分会场,发表看法:“生态与科技的融合,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应用,还要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我们该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生态科技的发展?”
加拿大的教育学家大卫回答道:“我们可以将生态科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技素养。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科普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一天的讨论结束后,腾和英回到城主府,虽然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兴奋。
腾感慨地:“今天的讨论太有价值了,各位专家的思维碰撞,让我看到了人类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
英点头表示赞同:“是啊,不过要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我们要做好协调和支持工作,确保各项研究能够顺利推进。”
腾坚定地:“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这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不能退缩。”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峰会继续进行着,更多的创新理念和科研计划在会议中诞生,一场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革命,正在海渊城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