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顿,贾母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接着说道:
“对了!还有件事得跟你们先说一声。三日之后,那兰台寺文萦轩他们府上要摆宴席,我打算带上黛玉和探春这两个丫头一同前去凑凑热闹。”
王熙凤听闻此言后不禁微微挑眉,满脸诧异之色反问道:
“老祖宗,您竟然要亲自带着两个妹妹一同外出?这事儿可还要告诉两位太太一声?另外林妹妹现今仍处于守孝期间,这般贸然出行,恐怕多有不妥吧?”
贾母轻笑着摆了摆手,缓缓回答道:
“无需告知那两人了,我虽年事已高,但腿脚还算灵便,自己领着孩子们出去逛逛倒也无妨。况且这几个孩子一直养在我身边,何必再麻烦她们二人特意带着出门呢?
你林妹妹那儿也没事,文萦轩和如海乃是旧识,这一遭权当做是认亲罢了。另外再过几日,北静王那边还有个菊花宴,我也有意过去。
北静王妃时常与我们走动往来,此次不过是个小型宴会,邀请的皆是四王八公里头熟悉的那几个人。
这些天送过来的请帖,我只应允了他们两家,其余的则统统回绝掉了,之后的也都一概不应了,只私下来往。”
听了这些话之后,底下的三个人不动声色地互相对视一眼,心里已然暗自思忖起来。
按照常理而言,这样的宴席通常都是由各位夫人们领着自家的孩子们一同前往参与的。
黛玉虽然失去了母亲,往后一直被寄养在贾母这里,但照理说,如果要带她出去赴宴,也应是王夫人或者邢夫人顺便将其捎带上才比较合适。
然而,王夫人这个人向来不大热衷于这种热闹场面,尤其是近些年来,她愈发沉迷于在佛堂里吃斋念佛,几乎很少踏出房门一步,甚至贾家一般的社交应酬性质的宴席,她也是能避则避,鲜少露面。
至于邢夫人,虽说她是荣国府的大夫人,但她的出身地位相较王夫人确实略显不足。贾母如今主动提出要亲自带领着几个孩子出席宴会,怕是心里也存了给黛玉撑腰的意思。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回贾母精心挑选的这两场宴席,一场涵盖了四王八公等一众名门望族,而另一场的主客是深得天子器重的三品文官。
虽说那文家往昔在京城闹出了不少笑话和风波,但毕竟其家族根基深厚,难以撼动,尤其是这文萦轩本人,更是备受圣上青睐。
而这位文大人又是林如海的旧日挚友,一场宴席,怕是不知道会汇聚多少与林如海有旧交的文官清流。
另外贾母携黛玉赴宴,所使用的名义也十分巧妙恰当——并不是因为自家孩子贪玩好动,难以忍受守孝期间的清苦寂寞,而是出来拜见一下父亲母亲当年在京城结交的故友旧识。
不得不说,这番说辞既合情合理,又让人挑不出丝毫毛病来。
贾母亲自领着黛玉穿梭于这两场宴席之间,又毫无疑问地向众人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交好信号。黛玉也能认识三五好友,往后在荣国府守孝这两年,也会有二三知己来往走动。
如此一来,黛玉有了郡主的身份,又有林家的根基,再有贾母的偏宠,另加上这些交好的好友·······
王熙凤心中暗自惊诧不已,此时此刻她方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当初贾母要将梨香院另给林妹妹居住,怕是一开始就做好了今日的打算。
正所谓“父母之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以往听府中的人们闲聊时,总是提及贾母格外疼爱贾敏,当时自己还半信半疑,觉得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然而时至今日亲眼所见,方知此言不虚,若非真心宠爱至极,又怎会这般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去为她的女儿谋求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