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探口风,叔侄共情(2 / 2)

不愧是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的市人大代表,虽然文化不高,但对有关振兴乡村的政策,二叔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只是个村官,陈兴凡心里也真心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尽快发展起来,摆脱落后的山村面貌!

说到最后,二叔紧紧盯着陈渝:

“对于如何利用好各类政策,发展村里的经济,我们村干部也反复讨论过。结合我们村里的实际情况,只能围绕土地和种植做文章。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一是通过耕地集中流转,把村里十多个山坡闲置的山坡土地利用起来,引进资金,打造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及观赏基础。”

“二是开展荒山承包,开发大、小梁山,把小梁山这块撂荒地利用起来,种植水果、中药材、花草等,形成一个集经济农作物种植、采摘、观赏为一体的农作物种植基地。”

“第三呢,就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农家乐产业。通过两点前面的发展,吸引周边城镇游客进村旅游,动员有条件的村民搞农家乐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在前面的工作开展起来后,在有条件的情况,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级甚至深度加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带动村里经济发展。”

......

说到村里的工作,二叔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

二叔起身拿出纸杯,拎起身旁的热水壶,给自家侄子倒上,接着说道:

“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些很初浅的想法。我们这些村干部很多都是大老粗,对如何发展、如何经营都是门外汉,还需要你们这些有知识有文化,又有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人来领头,带着我们发展。”

说到最后,二叔打起了感情牌:“陈渝,我们袓袓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特别是陈家湾,住着的都是我们陈氏一脉相承的亲人。以前,哪家的孩子不是在村里窜来窜去的、吃百家饭长大的?碰上伯伯、叔叔家里炒肉或做其他好吃,是不是都毫不吝啬地拿给你们这些小孩子们吃?!”

“难道你希望你的亲人们继续这样继续穷下去、苦下去?只能靠外出下苦力维持生计??”

二叔继续情真意切说道:

“你是从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家乡养育了你。你有文化、见识广,做过生意,也有管理经验。我不知道你能留在村里多久,可二叔真心希望你能为村里经济发展想想办法,带动乡亲们富裕起来!”

说到动情处,二叔声音哽咽:

“这也怪二叔无能!当了二十多的年村干部,临到老也没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可陈渝,二叔心里不甘呀!”

“二叔这辈子是不行了,只能指望你们这代人把家乡发展起来!”

二叔一番话,让陈渝回想起自己的儿童时代。

诚如二叔所言,小时候,不但陈渝家,就是村里的所有人家,有一户算一户,那是真的穷呀。一年到头,家里的餐桌上永远是青菜、豆腐、豆豉等朴素的家常菜,猪肉和鸡肉仿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美食,一年最多也就只能吃三、五次肉。

而一闻到肉味,嘴馋的小娃儿们总是闻味而动,到了饭点的时候,就跑到吃肉的人家门口转悠。本来肉还不够自己家饱吃一顿,但遇到这种情况,叔伯婶婶们总是热情地连拖带拉,让他们跟着一起吃而毫无怨言。

陈渝小时候也是其中一员。

一身衣服要穿两代人,大人穿不得了改小后传给大娃穿,大娃穿了又留给细娃穿,补丁打了一道又一道。

这种情况,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有所改变。那个年代,山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投入到大城市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山村人民吃苦耐劳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靠做砖工、木工、泥水工等力气活,挣些微薄的工钱寄回家里后,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才慢慢有所改善。

直到现在,村里的乡亲们大多仍然是靠出卖劳动力来改善生活!

当年,陈渝的父亲曾经也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并且还受过严重的工伤。

正是靠着父亲挣的血汗钱,陈渝才得以如愿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才让自己彻底摆脱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生活。

想到这些,陈渝眼眶也湿润了起来。

现在,既然自己又回到了家乡,还得到了先祖传承,陈渝觉得应该为家乡的发展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才不负小时候亲人们对他的疼爱!

这,既是先祖的夙愿,也是陈渝为乡亲们能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生活而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