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孔希学与一众儒士上朝(4)(2 / 2)

侧身面向朱元璋,恭敬地行了一礼,“父皇,看来这位先生相当关心百姓。”

“至于江西儒士提出的科举改革问题,儿臣则是全权交由宋学士负责,还请宋学士为父皇和诸位详细阐述一番,以解众人疑惑。”

宋濂稳步上前,整了整衣冠,向朱元璋行大礼后,神色庄重道,““陛下,江西向来文风昌盛,当地的学子数量众多,他们对于科举之事一直极为看重。”

“此次科举改革,他们心中有所担忧,这臣十分理解。”

“但此次改革,实乃为我大明培养更全面之才的必要之举,关乎着我朝未来的兴衰。”

宋濂微微侧身,面向江西来的微胖儒士,“先生忧心学子们多年苦读四书五经,一朝改革,前路迷茫,这份忧虑合情合理。”

“毕竟,学子们多年的心血,容不得丝毫草率对待。”

“但朝廷并非贸然行事,在推行改革之前,已明文昭告天下,三年以后才正式推行新科举制。”

“如此一来,便给学子们留出了充裕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新知识。”

“在这三年的缓冲期内,朝廷会在各地大力推广相关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精心编撰,内容丰富且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学子们入门研读。”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算术格物,都有详细且易懂的讲解。”

“不仅如此,为了让更多学子,尤其是寒门学子,能够毫无负担地接触到这些书籍,朝廷特意管控价格。”

“每一本书都定价低廉,即便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轻松购置。”

“至于书籍的数量方面,先生更无需担忧。”

宋濂目光平和地看着儒士,眼神中透着自信与笃定,“朝廷有新型的印刷设备,效率较以往大幅提升。”

“如今,这些书籍在各地书肆均有充足备货,学子们无论身处何地,随时都能购买。”

“而且,各地学府也已大量采购,供学子们借阅学习。”

“如此一来,即便学子无力购买,也能通过借阅获取知识。”

“或许您此次回去后,就会发现老夫所言非虚。”

“此外,朝廷还会长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为学子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江西来的微胖儒士听着宋濂的话,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不断变换。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所言的诸多问题,朝廷早已考虑周全并妥善解决。

半晌,才发出干涩的声音,“宋大人,是在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本以为这科举改革太过仓促,会苦了莘莘学子,却不知朝廷在背后做了这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

“在下一路进京,只听闻学子们的抱怨,却未曾深入了解朝廷的举措,便贸然在朝堂上哭诉,实在是莽撞。”

说着,“扑通”一声重重跪地,额头触地,向朱元璋叩首,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与惶恐,“陛下,草民有眼无珠,未经查实便妄议朝政,实在罪该万死,还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看着跪地的儒士,心中对他着实不屑,不过面上依旧神色温和,摆出一副宽容大度的姿态,“起来吧,你心系学子,关心科举,出发点是好的。”

“朕知道你也是为了大明的人才选拔,为了那些寒窗苦读的孩子们。”

“改革之事,本就需要各方畅所欲言,只要是为了大明的未来,即便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

微胖儒士缓缓起身,眼中满是感激,“谢陛下宽宏大量。”

李奥悄悄凑近牛晓乾,压低声音道,“老牛,老朱自称朕了,我敢打赌,老朱要使坏了。”

“以我对他的了解,这看似宽容的背后,肯定憋着大招呢。”

朱元璋起身,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一众老儒士,朗声道:“诸位,可还有对改革其他的不满?”

“但说无妨,朕今日就与大家把这改革之事彻底论个明白。”

“无论大小问题,都可直言,朕定会认真倾听。”

老儒士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犹豫与忌惮。

一时间,竟无人敢率先开口。

他们心里都清楚,刚才提出的那些质疑,都被朱标、刘伯温、宋濂有理有据地完美解决了,毫无反驳的余地。

尤其是孔希学“叛变”倒向改革派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有力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