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思索一番,说道:“此事容易,不如给袁绍降个官,当初为了安抚袁绍,给了袁绍一个大将军的官职,不如找个借口以天子的名义斥责袁绍,将袁绍的大将军一职剥夺,降为三公之位!如此一来,以袁绍如今的地位和实力,袁绍必将勃然大怒,然后必会兴兵而来!”
曹操点头道:“文若之言有理,既然如此,大军就在近期转移至东郡白马和官渡前线!随时准备开战!至于大军的粮草准备的怎么样?”
一旁的董昭上前回复道:“主公,自去年实行屯田以来,韩浩尽心尽职。据估计今年的军粮收入将超过百万斛!足够支撑主公的大军用度!”
从双方的综合实力来深入分析一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袁绍手中能够灵活调动的兵力规模远远超过了曹军。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是可以实际投入战斗、随时进行调配部署的兵力。
实际上,曹操所统治区域内的人口总数要比袁绍多出不少,毕竟曹操牢牢掌控着自古以来就以富饶着称的中原地带。
这片广袤土地所能承载和孕育的人口基数本就庞大。但是正因为如此,曹操也要时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
然而,袁绍这边却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黄河之水浩浩荡荡,蜿蜒流淌数千余里。
如此漫长的河道,使得袁军理论上无论从上流至下流哪个方位,想要成功渡过黄河都有众多可供选择的渡河点。
这种天然的地形条件无疑给袁绍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灵活性。
尽管如此,曹操心里很清楚,如果把选择登陆地点的决策权交给袁绍,他大概率仍会将目光锁定在白马与官渡一带。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此地距离曹操势力的核心要冲许都最为接近。对于袁绍来说,直捣黄龙、一举攻破曹操的大本营才是战略上策。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促使袁绍做出这样的决策。那就是这个区域同样也是袁绍自身势力范围的核心所在,即魏郡的治所邺城所处的最近位置。
倘若袁绍舍近求远,在其他地段实施登陆作战计划,哪怕前期能够顺利占领部分郡县,但只要曹操当机立断,集中力量全力突破白马一线的防线。
那么袁绍的老巢邺城必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甚至有可能被曹操趁虚而入、长驱直入。这显然是袁绍绝对无法安心接受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曹操将曹仁这位最擅长防守作战的将领放在东郡两年之久。所为的正是让曹仁好好治理东郡,打造一片和袁绍决战的场地。
随后不久,曹操在暗中指挥。在朝堂上命人公然指责袁绍,挑出袁绍的各种问题。随后胁迫天子将袁绍的官职由大将军降为司徒。
不过由于天子掌控在曹操手中,袁绍根本没有解释的权利。
其实当初袁绍也有迎奉天子的想法,不过由于谋士郭图、以及淳于琼等人却反对迎奉汉献帝。
他们认为汉室已经衰败,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奉汉献帝反而会削弱袁绍自己的权力,成为天下诸侯攻击的把柄。
况且袁绍心中也对复兴汉室没有什么想法,而且当时袁绍与公孙瓒打的难解难分。实在分身乏术,所以也就任由曹操迎奉了献帝!
然而,袁绍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任人摆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发现其实自己手中还是握有一张足以抗衡的王牌,那便是夺得大将军的职位!要知道,在大汉王朝时期,大将军所拥有的权力起初可是与丞相不相上下!
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丞相一职被取消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则是三公制度。但令人惊奇的是,大将军这一职位竟然顽强地留存了下来,并始终保持着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