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间,满是怜惜之意,仿若那贵妃往昔受苦之景正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太后静静地听着,目光却依旧冷峻如霜,手中的念珠依旧不紧不慢地捻动着:“即便如此,她也不该心生恶念,用那巫蛊之术残害他人,后宫安宁岂容她如此践踏。哀家执掌后宫多年,这等事若不严惩,日后何以服众?”
她轻抚着手中的翠玉念珠,每一颗珠子似都承载着后宫的规矩与秩序,不容亵渎,仿若在以无声的语言强调着后宫的威严。
弘历面露苦笑,缓缓转身,面向太后,双手微微握拳,似在压抑着内心的情绪:“皇额娘,儿臣实不相瞒,这其中另有隐情。”
他微微一顿,目光在太后脸上轻轻一扫,仿若在试探,继而又道,“当初,为制衡高家势力,咱们不得不出此下策,以至于她寒症愈发严重,直至抱憾离世。”
言及此处,他眼中闪过一抹愧疚,声音也低沉了几分,仿若对往昔决断有所追悔,又仿若在观察太后的反应。
太后听闻,手中念珠猛地一顿,目光如炬,直直地射向弘历,仿若要穿透他的内心:“皇帝,你这话里有话,到底是何意?哀家虽知晓高家势大,需得制衡,可也未曾想你会这般含糊其辞。”
她的声音拔高了些许,带着几分斥责之意,殿内气氛瞬间凝重如铅,仿若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弘历请罪,龙袍在身前铺展开来,仿若一片金色的云:“皇额娘息怒,儿臣知错。当时局势紧迫,高家在朝中势力渐大,若不设法,恐朝堂生乱。只是未曾料到,竟让慧贵妃陷入绝境,儿臣心中实在愧疚难安。”
他言辞恳切,声音微微颤抖,尽显懊悔,仿若一个犯错的孩子在长辈面前诚心悔过。
太后凝视着跪地的弘历,良久,缓缓闭上双眸,似在平复心绪。片刻后,她重新睁开双眼,目光中虽仍有责备,却也多了几分无奈:“皇帝,你既已深知过错,往后行事当慎之又慎。只是这慧贵妃之事,你如今意欲何为?”
她的语调恢复了些许平静,仿若暂时按下了心中的波澜,等待着弘历的下一句。
弘历抬起头,目光坚定,仿若在黑暗中寻到了一丝曙光:“皇额娘,如今她已离世,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儿臣念及往昔情分,且她本性并非大恶,只是被高家所累,被病痛折磨至失去心智,才犯下错事。儿臣恳请皇额娘,准予追封她为慧贤皇贵妃,也好给她留个体面,让她泉下有知,得以安息。”
他言辞铮铮,眼中满是期许,仿若这追封之举是他弥补愧疚的唯一途径,又仿若在以情动人,试图说服太后。
太后沉默不语,手指轻轻叩击着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每一声都似叩在弘历心中。
良久,她缓缓开口:“皇帝,这追封一事,兹事体大,关乎祖宗规矩、后宫颜面,不可草率决定。你且细细说来,为何认定此举必要?”
她的目光透着几分审慎,仿若在权衡利弊,深知这一决定背后牵扯的诸多因素。
弘历微微起身,重新坐回椅上,整理了一下思绪,娓娓道来:“皇额娘,一来,慧贵妃虽有错,但她侍奉儿臣多年,也曾有过诸多贴心之时。她在时,每逢儿臣为国事烦忧,总能以她的温婉解儿臣心头之忧,那些陪伴之情,儿臣难以忘怀。二来,如今朝堂之上,高家虽因她犯错有所收敛,但仍有暗流涌动。追封她为皇贵妃,既能安抚高家残余势力,不使其有所动作,又能彰显儿臣的仁厚,让朝中大臣知晓,儿臣赏罚分明,恩怨皆有定数。”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仿若已在心中斟酌许久,利弊权衡尽显其中,又仿若在向太后展示自己的深谋远虑。
太后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未离开弘历的面庞。
待他言毕,太后又陷入沉思。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窗外微风拂过枝头,沙沙作响,似也在为这宫中往事轻叹。
良久,太后再次开口:“皇帝,你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这追封之举,需得让众人信服,莫要再生事端。后宫妃嫔众多,各有心思,若处理不当,恐引发新一轮的风波。”
她的目光透着几分忧虑,深知这后宫风云变幻,稍有不慎,便如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掀起惊涛骇浪。
弘历微微点头:“皇额娘放心,儿臣已有思量。待追封之后,儿臣会严令后宫,以慧贤皇贵妃之事为诫,不得再兴巫蛊、残害之风,若有违者,严惩不贷。同时,儿臣会对高家多加安抚,许以适当恩宠,让他们知晓,只要安分守己,荣华富贵自不会少。”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似已为后续之事铺就周全之路,又仿若在向太后许下承诺,确保后宫安稳。
太后凝视弘历片刻,终是微微点头:“既如此,皇帝,哀家便依你所言。只是这追封事宜,需内务府与礼部精心操办,一切遵循祖制,不得有半分差错。仪式可从简,但名分务必庄重,让慧贤皇贵妃得以体面入葬,魂归安息。”
她的语调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仿若一锤定音,为这一场争议画上句号,又仿若在以权威定下规矩,确保万无一失。
弘历面露喜色,再次跪地谢恩:“多谢皇额娘成全,儿臣定当谨记皇额娘教诲,妥善处理后续诸事。”
言罢,他磕了三个响头,起身时,眼中已有泪光闪烁,似是为贵妃终得体面而欣慰,又似是对过往愧疚的释怀。
太后摆了摆手:“皇帝起来吧,往后莫要再让此类事情困扰后宫。这宫中之人,无论位分高低,皆是皇家颜面,需要好生照料,保后宫安宁。”
她的目光望向远方,似穿透这宫墙,看到了后宫的未来,满是期许与告诫。
弘历拱手应道:“儿臣谨遵皇额娘教诲。”
言毕,他退出慈宁宫,龙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慈宁宫恢复了往日的寂静,只有太后依旧端坐于凤椅之上,她的目光仿若仍在思索着什么,或许是对后宫未来的筹谋,或许是对往昔的追忆。
而这一场关于追封的密议,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暂时平静,却不知在这后宫的深水中,又将激起怎样的涟漪,唯有岁月缓缓见证。
紫禁城,红墙金瓦,宫阙巍峨。
这一日,阳光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万道光芒,仿若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整个皇城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只因今日是追封慧贤皇贵妃的大典之日。
卯时初刻,天色尚未大亮,内务府的太监、宫女们便已在后宫各处忙碌开来。
从慈宁宫到咸福宫的道路早已被清扫得一尘不染,金砖地面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静静等待着这场盛大仪式的开启。
道路两旁,每隔五步便置有一座精致的铜香炉,炉中袅袅升腾的香烟,丝丝缕缕,弥漫在空气中,散发出淡雅的龙涎香气,为这清冷的晨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重。
咸福宫,这座曾承载着慧贵妃诸多往昔的宫殿,如今被装点得焕然一新。
宫门前,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平日里冷峻威严,此刻却似也知晓今日的不凡,被系上了华丽的红绸带,红绸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若为它们注入了几分灵动之气。
朱漆大门之上,新换的匾额“慧贤皇贵妃寝宫”几个大字,在晨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字体刚劲有力,彰显着主人如今的尊荣。
走进宫门,庭院之中,五彩的幡旗迎风招展,每一面幡旗上都绣有精美的吉祥图案,或是龙凤呈祥,或是牡丹盛放,寓意着吉祥如意、繁荣昌盛。
正殿的廊檐下,挂满了一排排红彤彤的灯笼,仿若一条燃烧的火龙,与这素日清冷的后宫形成鲜明对比,驱散了所有的阴霾。
正殿之内,更是布置得奢华至极。正中央,一座崭新的楠木灵台高高矗立,台上供奉着慧贵妃的画像。画像中的她,面容姣好,眉如远黛,目含秋水,嘴角微微上扬,透着往昔的温婉与娇羞,此刻却又多了几分令人心痛的凄美。
画像前置放着一个纯金打造的香炉,炉中香烟缭绕,仿若在向世人诉说着她曾经的故事。
灵台两侧,摆满了从御花园精心挑选而来的各色花卉,四季花卉齐聚一堂,争奇斗艳。
有傲雪凌霜的红梅,花瓣娇艳欲滴,暗香浮动;有国色天香的牡丹,层层叠叠的花瓣簇拥着金黄的花蕊,尽显雍容华贵;还有清新淡雅的兰花,修长的叶片与洁白的花朵相互映衬,散发着清幽的香气。
这些花卉,或娇艳,或素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为这凝重的氛围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柔美。
巳时,吉时已到。随着一声悠长嘹亮的钟鸣,划破紫禁城的上空,追封大典正式拉开帷幕。
身着朝服的太监们鱼贯而出,他们个个身姿挺拔,步伐整齐划一,手中或捧着明黄色的圣旨,或高举着象征皇贵妃仪仗的凤旗、华盖等物,沿着既定的路线,向着咸福宫缓缓而来。领头的太监,手中捧着的圣旨尤为引人注目,那明黄色的锦缎之上,绣着金色的龙纹,圣旨的两端,垂着洁白的玉如意流苏,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昭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与此同时,后宫众妃嫔们也纷纷身着盛装,在宫女的簇拥下,朝着咸福宫前行。
皇后富察氏,头戴凤冠,凤冠之上,珍珠、宝石琳琅满目,正中的大东珠更是硕大圆润,散发着温润的光芒,与她身上深紫色绣金翟纹朝服相得益彰,尽显母仪天下的尊贵风范。
她步伐沉稳,眼神平和,虽面无波澜,心中却也深知这场大典背后的深意。
如懿跟在皇后身后,她一袭月白色绣兰花纹旗袍,外罩一件浅蓝色的锦缎披风,身姿婀娜,面容温婉。
她手中轻轻握着一块手帕,手帕上绣着的兰花纹样仿若与她融为一体,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望着前方的道路,她的思绪飘回到与慧贵妃相处的往昔,那些争斗与龃龉,此刻都化作了深深的惋惜,眼中不禁泛起一层薄雾。
纯妃身着素净的浅蓝色衣衫,衣衫上绣着几枝翠竹,清新淡雅。
她神色端庄,目光平静,心中却也在思量着这追封一事对后宫格局的影响,以及自己和三阿哥永璋的未来之路。
她深知在这后宫之中,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稍有不慎,便会在这波谲云诡的环境中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陵容身形纤细,一袭藕荷色宫装将她衬得更加柔弱。
她莲步轻移,眼神中透着几分复杂,既有对慧贵妃的同情,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在这盛大的仪式之下,她愈发觉得自己渺小如蝼蚁。
玫嫔依旧是那副艳丽奔放的模样,玫红色锦缎衣裳剪裁合身,领口低开,露出白皙的脖颈,衬得颈间那颗红宝石吊坠愈发鲜艳欲滴。
她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嘲讽的笑意,似在嘲笑这后宫的无常,又似在为慧贵妃的命运感到悲哀。
其他妃嫔们也各怀心思,妆容精致,服饰华丽,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或紧张,或期待,或漠然,随着人流缓缓走向咸福宫。
待众人齐聚咸福宫正殿之前,广场上已是一片鸦雀无声,唯有微风拂过幡旗的沙沙声和众人轻微的呼吸声。
太监总管迈着小步,疾走到殿前台阶下,清了清嗓子,高声喊道:“皇上驾到——太后驾到——”
声音尖利而悠长,在宫墙之间回荡。
众人闻声,立即跪地,行三跪九叩之礼,齐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仿若要将这紫禁城的天空都震破。
弘历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大步走来。龙袍之上,绣着的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随着他的步伐,似在游动,彰显着无上皇权。
他面容冷峻,眼神深邃,虽不动辄声色,心中却也感慨万千。望着眼前这精心布置的一切,往昔与慧贵妃相处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那些温柔的浅笑、关切的眼神,如今都已化作了无尽的思念与愧疚。
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跟在弘历身后。她身着深褐色绣金团寿纹常服,满头银丝整齐地梳向脑后,插着一支碧玉簪,简洁大方。她目光沉稳,扫视着众人,虽未言语,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
待皇上与太后在殿前的高位上就座后,太监总管再次上前,展开圣旨,尖着嗓子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慧贵妃高氏,温婉贤淑,侍奉朕躬多年,虽偶有过失,然念其往昔情分,及诸多不易,今特追封其为慧贤皇贵妃,以昭朕之仁德,望其泉下有知,安息长眠。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太监总管将圣旨恭敬地放在一旁的托盘上,而后退下。
此时,鼓乐齐鸣,乐师们奏响了庄重的宫廷雅乐。编钟、编磬、琴、瑟等乐器相互交织,发出悦耳动听却又庄严肃穆的声音,仿若在向天地宣告这一神圣的时刻。
紧接着,四名身着素色锦袍的太监,小心翼翼地抬起一尊纯金打造的皇贵妃凤印,缓缓走向灵台。
凤印之上,雕刻着精美的凤凰图案,凤凰展翅欲飞,羽毛栩栩如生,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凤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慧贤皇贵妃一生荣辱的见证。
在将凤印庄重地放置于灵台之上后,又有宫女手捧托盘,盘中盛放着慧贤皇贵妃的新制金册。
金册以黄金打造,页页厚重,上面镌刻着对她的追封文辞,字字句句,皆饱含着皇家的敬意与惋惜。
宫女们将金册轻轻放在凤印旁,然后跪地叩首,退至一旁。
随后,众妃嫔们依次上前,向慧贤皇贵妃的灵台敬献鲜花。
皇后富察氏率先起身,她莲步轻移,走到灵台前,手中接过宫女递来的一束红梅,轻轻放在台上,而后跪地,庄重地磕了三个头。
她的行动优雅而娴熟,尽显后宫之主的风范,心中默默祈愿着后宫能在这一场追封之后,依旧保持安宁祥和。
如懿紧随其后,她眼中含泪,拿起一束兰花,缓缓走到台前,将花放下,轻声呢喃:“稀月,你一路走好,愿来生不再受这宫闱之苦。”
言罢,她伏地叩首,泪水滴落在金砖地面上,洇出一朵朵小小的水花,那是她对往昔恩怨的释怀,也是对慧贤皇贵妃深深的祝福。
纯妃、陵容、玫嫔等妃嫔们也依次上前,各自献上鲜花,或虔诚,或感慨,或复杂,每个人都在这一仪式中,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待众人敬献完毕,和尚们开始在一旁吟诵经文。他们身着袈裟,手持佛珠,口中念念有词,梵音袅袅,仿若能超度慧贤皇贵妃的亡魂,让她得以往生净土。
那低沉而悠扬的诵经声,在宫殿上空回荡,为这场追封大典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宗教色彩。
随着日头渐渐升高,追封大典也接近尾声。太监总管再次上前,高声喊道:“礼成——”
众人再次跪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弘历与太后起身,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离去。
咸福宫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有那灵台之上的画像、凤印和金册,以及满室的花香与袅袅香烟,还在诉说着慧贤皇贵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