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文章中介绍,在京东方进入液晶行业的2002-2012年期间,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高达76.4亿元,平均每年折旧费用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80%以上来自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折旧费用。
然而,潜在事实是,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有效使用时间高达20年以上,京东方却选择了7年的折旧期,并将折旧压力全部做账到前几年。对于京东方控股方而言,将大大减持后期企业成本,让其具备足够的价格竞争优势,利润也可能获得大幅提升。
2013年年初,京东方面临退市风险。不得已之下,京东方决定将北京 5 代线从上市公司拆分出来,以保住上市公司不受 5 代线亏损的拖累。
更让李一凡关注的是文章提到的背景——“外资围猎”。文章详细描述了京东方在深圳和上海两地的受挫,特别是在“聚龙计划”中被日本夏普公司搅局的内幕。
他记得前世,2011年,深圳启动“聚龙计划”,试图通过联合京东方、康佳等国内企业,打造中国自主的液晶显示产业链。然而,就在谈判即将达成协议时,夏普突然跳出来,以更高的技术条件和诱人的合作方案吸引了深圳市政府的注意。最终,深圳选择了与夏普合作,而京东方被排除在外。
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夏普便单方面撕毁了合作协议,整个计划化为泡影。
李一凡还记得,京东方后来转向与上海上广电的合作,但夏普再次插手,用更高的资金和技术条件拉拢上广电。最终,京东方又一次被排挤在外,眼睁睁地看着合作机会被夺走。
“夏普的这些动作,根本不是为了合作,而是为了彻底打压京东方的生存空间。”李一凡喃喃道,心中泛起一丝冷意。他知道,如果继续让日本企业这样步步为营,国内液晶产业的希望将彻底破灭。
他合上报纸,目光投向远方。作为一个重生者,他清楚地知道,2021年,他曾目睹京东方在全球显示面板行业的辉煌成就——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净利润超过250亿元,柔性oLEd屏幕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除了令人瞩目的经营业绩,京东方也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京东方的产品不仅应用于国内各品牌的旗舰手机,也成功打入苹果的供应链,并有后来者居上的架势;京东方多年以来注重技术开发,在2021年位列美国专利授权排名全球top20,成为仅次于华为的中国企业。
“当年的合肥市,用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京东方,从亏损的泥潭中拉出了一个产业巨头。最终,合肥不仅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增长,还建立起了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李一凡沉思片刻,目光愈发坚定。
“星城市,也需要这样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