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论文公开(2 / 2)

重生之AI教父 CloseAI 1219 字 10个月前

即便他选择匿名,又有谁会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会是谁呢?

dre现在的细节没有任何信息公布,除了他还能有谁做到在这个时候发布这篇基于dre的论文?

同理,后世技术逐渐向大模型发展,动辄几百上千块gpu。很多时候只看用了几张卡,用了谁家的独有大数据,看看内容就能猜到是哪家公司的哪个研究组了。

其他人想做也没那个资源,没那个能力。

既然是多此一举,孟繁岐自然不会做这样无聊的事情。

“此时此刻,我最怕的就是别人认不出我,又何必匿名呢?”

如此想着,孟繁岐便将这篇论文公布在了rv网站上。至于cvpr会议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双盲审稿原则,就不在他在意的范围之内了。

rv是一个开放的学术预印本存储网站,是一种现代的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

起初是因为某些基础学科审稿实在太久了,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有的论文可能几个月都找不到人来读,根本没有人看得懂。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会考虑把一个比较草稿的版本,或者干脆就是最终版本直接放到rv这个公开平台上来。

这样可以促进交流和学科的发展速度,也是一种证明自己研究结果是何时得到的证据。

后来,计算机,统计,生物,经济等学科也逐渐加入,rv越来越包罗万象。

和正经的会议和期刊不同,rv只是一个开放平台。和pv这个插图分享网站一样。rv和pv基本上都不对上传的内容做非常严格的审查,因此上面的内容水平有高有低。

rv也不是一个正式的会议和期刊,其内容自然也不算真的发表。发布在上面的内容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有不被人承认的风险。

民科也大可以将自己的永动机大作发表在上面,装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别的不说,哄骗一下不知情的外行人还真有奇效。页面上论文简介,各种领域标签,还有引用方式都有模有样的,又全是英文。非科研人员乍一看到很容易上当。

不过孟繁岐丝毫不担心这件事情。现代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原理和代码就在这里,用相同的随机种子,任何人都可以复现我的结果。

别人承认不承认,质疑不质疑,孟繁岐完全不在意。

甚至,他隐隐有且期待,因为这种冲突会带来相当可观的关注度。

不多时,孟繁岐提交了生成式对抗网络te源文件,在网站上编译出了pdf文件。只待两天后,网站统一更新这些新增的文章。

与此同时,该论文的原作者伊恩(ngoodfello)最近刚想到了这个点子的雏形,还处在思索的阶段,距离真正成型的生成-对抗框架还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伊恩正在前往他博士导师,三巨头之一的——本吉奥,办公室的路上。

“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我需要一些帮助。”伊恩如此想道,“我要在我博士的最后一年完成这个前所未有的绝佳工作。”

他决不会想到,有一篇更加完善,实验更加详尽,对相关领域的讨论和反思也更加全面的文章已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