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询,这位杰出的人物,一生未曾踏入仕途!
许询出生于名门望族,才智出众,在那个上层社会由贵族垄断的时代,他本可以轻易步入仕途,但他却选择了拒绝:
他选择居住在会稽,司徒蔡谟征召他,他没有应召。中宗听说后,又征召他为议郎,他依然推辞不去。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定居在永兴。
然而在永兴,王中郎(王坦之)推荐他为吏部郎,肃宗(晋明帝)也连续征召他为司徒掾。
面对不断的征召,许询决定彻底隐居:他拄着拐杖,披着裘衣,隐居在永兴的西山。他在树下搭建房屋,生活简朴,自在惬意。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萧山。他还把自己的永兴和山阴两处宅院捐出,建立了寺庙。家中的财富和珍宝,他也全部捐赠。完成后,他向孝宗(晋穆帝)禀告。孝宗下诏说:“山阴的旧宅改为祗园寺,永兴的新宅改为崇化寺。”
如此一来,皇帝也明白他的决心,不再征召他。
在封建社会,像许询这样被皇帝征召却不愿出仕的人,被视为高尚,被称为征君或征士,受到人们的敬仰。许询的名声也因此更加显赫。崇化寺,也就是现在的萧山祗园寺。
许询的隐居生活充满了魅力!
西晋灭亡后,许询的父亲作为司马睿(晋元帝)的部下,随皇室南迁。许询跟随父亲来到绍兴,深受佛教影响,他心静如水,不追求世俗利益,更无意涉足政治。朝廷多次请他出仕,他都婉言谢绝。
为了避开王室,他与友人一同来到钱塘江边的小城永兴(今萧山区)隐居。然而,皇帝的征召令仍然不断,他在萧山也无法安居,最终,他不得不舍弃家产,迁移到四明山区的剡溪。
许询离开萧山时,他的故居被穆宗下令改为寺宇,名为祟化寺。
《建康实录》记载:晋朝的许询将永兴、山阴两处宅院捐出建寺,家中财物珍宝全都捐献。完成后,他向孝宗禀告。孝宗下诏:“山阴的旧宅改为祗洹寺,永兴的新宅改为崇化寺。”
崇化寺在北宋时期改名为只园寺。
许询曾担任“都讲”,相当于现代的校长,是由选举产生的。他讲解黄帝、老子的学说,涉及道德教育,想必对人们有所启发。
他在医学方面,如黄帝内经等,涉及到采药炼丹,必定有辨识草药、矿石药用价值的知识,以及配制草药、炼丹并亲自试服的经验,还有自创的诗歌和文献,虽然作品已失传,但留下了几首诗歌。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兰亭序》等名作流传至今,相关资料也透露出他与许询深厚的友情,为萧山的历史和现代人增添了佳话。
如果说北方的士人给南方带来了生产技术,那么许询、王羲之等人也在会稽郡传播了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