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 这可不是小数目
《黄天战纪》:……初平中,太平道圣姑张宁于汉中自封大祭酒,持九节杖,加施静室;始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有小过者,治道百步,则罪除;依月令,春夏禁杀。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号师君;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黄布半匹为常,故号曰半匹黄道。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酸枣先锋军驻地。
面对蔡邕与李儒。
董先自然不会客气。
他大大方方地接过李儒带来的并州牧,征北将军,灵丘侯印绶节钺。
并让人清点牛车上给其他人的东西。
对董卓的加封,包括给属下的。
董先全数接受。
而且董先并没打算瞒着下属。
对于董先来说。
董卓所代表的朝廷,好歹还是朝廷。
所以印绶代表了天子授权。
但对于底下人来说。
在二元君主制面前。
董先就是他们的君主。
况且每一个能被董先重用的人。
都是经过董先冰鉴之眼审查过的。
当然了,不是不能下降友好等级。
但前提是董先出事。
比如光和四年底。
火烧王庭,董先伤重。
像甘宁、陈调、赵嵩等人。
还有与刘备一起在董家沟的游侠。
以及各地合股伙伴送来的子弟。
有的被刘备拐走。
有的自己选择返乡发展。
当时就走了好多人。
可见没了董先的灵丘。
的确没啥吸引力。
可如今董先好好的。
这点小恩惠自然不成问题。
中平六年人家褚燕和杨凤便是如此。
朝廷封褚燕为平难中郎将,封杨凤为黑山校尉。
可褚燕和杨凤转手把印绶交给董先。
当时董先只是千石县令啊。
中郎将可是二千石的高官。
宁愿在董先手下当个师长。
也不愿接手朝廷的二千石。
不要小看这二人的让印绶行为。
他们的选择在董氏集团内掀起一股风潮。
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渐渐成为董氏集团内部的共识。
程普和韩当也是如此。
百石障塞尉和营长。
二人都选择当营长。
徐晃、张合、颜良、文丑也早就做出了选择。
千石的郡司马和营长。
他们也是选择营长。
而且他们是曾经背离过董先的人。
但董先却没有计较。
反而接纳他们,还是一如既往重用他们。
这让大家更加信任与拥护。
至于先锋社的创始人。
铁军、强兵、关羽、赵云、高顺等人更不用说了。
要么有恩,要么与自己理念相合。
这些人本来就有忠诚仗义的底子。
不是一般人能够拉拢的。
所以说。
不管是中郎将,还是校尉。
都不如董先手下管的人多。
都不如董先手下有成就感。
都不如董先手下受人尊重。
没人因为他们任侠而轻视他们。
没人因为他们边郡武夫而轻视他们。
没人因为他们仆役而轻视他们。
甚至没人因为他们商贾奴婢而轻视他们。
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能忠诚,能吃苦。
你就有表现的舞台。
你就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这就是董氏集团。
这就是董先创造的与众不同。
最为关键的,是董先这里有一种东西。
名叫稳定。
不管粮价涨高落底,不管时局如何变化。
每个人,都能养家糊口。
都不用担心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没地方住。
也都不用担心孩子没学上,老人没人管。
再看看雒阳。
城周百里,一片狼籍。
城内曾经最繁华的地方,已成灰烬。
如今董卓为搬空雒阳。
连铜人都拿去炼化了。
铸造的小钱,一文都不值。
这粮食的价格还年年上涨。
如今已是数千五铢一石了。
但在董先这里,一切并没有变化。
还是人均一年五石不变。
直系亲人都有。
纵然不是董氏集团的人。
只是依附董氏集团而活的人。
也能平价买到粮食。
就如同当年在灵丘发行粮票一样。
当年在灵丘发行的粮票。
如今已经流通到太行以西和整个并州。
以及所有由董先实际控制的地方。
有粮票,意味着有稳定的供粮。
这可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
人家有产粮基地。
有意识的栽培高产作物。
还有科学的种植方法。
并有多种食物来源。
按董先的大管家,董氏家宰董固的说法。
主公管这叫计划经济。
对民生用品实行配给。
确保不饿死一人,不冻死一人,不漏掉一人。
这些恰恰都是董卓和李儒料想不到的。
他们只看见董先不给五铢钱。
但没想到五铢钱在董先这里只是铸炮的原料。
不过董先也不是傻子。
他当着李儒的面。
向司隶讨债。
向朝廷讨债。
向董卓讨债。
李儒头脑一下转不过来。
但董先为他抽丝剥茧。
如今的当家人是董卓。
自然要向他讨啦。
首先是董先他是不是并州牧?
这印绶诏书作不作数?
其次是先前的做法算不算数?
董先指的是每年要从青州、冀州、司隶的税收中抽出五亿来补贴他们。
其中幽州部分由冀州和青州给,每年二亿多。
而并州部分由司隶给,每年近三亿。
所以董先要求,朝廷每年要给四万石的铜锭作为支付并州的岁调。
而且并州的钱自己都不够用了,无法上缴朝廷。
李儒有点懵了。
但他不得不承认董先说的有道理。
因为凉州也是如此情况。
边郡的确事多,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并州牧董先的话糙理不糙。
他这个边不是为个人守的。
自然没有理由让自己承担。
所以要钱要得合理。
一点毛病也没有。
李儒默认了。
蔡邕心中笑了。
这个弟子就是钻钱眼子里了。
天天琢磨怎么赚钱。
这下好了。
好歹蔡琰不用为钱发愁。
不用像自己一样。
为人写碑文赚钱。
蔡邕和李儒走在回雒阳的路上。
李儒自己也很奇怪。
他怎么就签了欠条和承诺书呢。
虽然是代表董卓,代表朝廷签的。
但拿着盖着相国大印和皇帝之玺印章的欠条和承诺书。
董先便可以明目张胆地向朝廷要钱。
一年四万石铜锭。
这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还确认了并州税收不用上缴。
这也给董先相当大的权力。
李儒有些缓不过气来。
当然了,作为回报。
董先慷慨地承担了董卓新任的这些下属的俸禄。
以及换来董先不主动进攻三辅。
也不让人利用自己的管辖范围去进攻三辅。
这三样承诺,也算是为蔡邕和李儒酸枣之行画上句点。
也算是给董卓吃了颗西迁定心丸。
但谁知道董先会不会给呢?
至少过去一年。
褚燕和杨凤都没收到董先给的朝廷俸禄。
不过粮食配给多了。
每年可领六石。
包括直系亲属。
当董先送走蔡邕和李儒。
他的脸色瞬间变了。
他叫来王政。
让他这些天准备一下。
然后先率领鹰鹞营带着杨俊等及俘虏。
赶回灵丘。
然后好好调查调查。
董卓和李儒手中这份详细的名单。
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是哪些人出了问题?
不过李儒和蔡邕来访之事还不宜声张。
不管问题有多大。
对外都要沉着冷静。
只说还在商议嫁娶之事。
希望到时诸侯能北上参与。
河东之战,荥阳之战,再加蔡邕和李儒带来的妥协方案。
虽然还有瑕疵,也发现了隐患。
但终归这酸枣之行,董先也算是名、利、权三收了。
他心情放松,便在酸枣驻地闲逛。
他看到跟随杨俊一起来的一家人。
这家人里面有个小仆役,十分好学。
经常躲在营帐外偷听、偷抄、偷学。
要知道董先自从创建先锋部曲开始。
便为每个先锋部曲下发董氏识字书。
里面有标点符号,有团结是力量歌。
还有千字文。
董先要求,每人每天要学习一个字。
而这个小仆役。
明显爱读书。
当先锋军组织学习认字的时候。
他便在一边偷听。
然后在地上画字。
也因此经常被那个怕事的主人痛打。
人在屋檐下,他主人怕先锋军不高兴。
但人家先锋军以黔首为先。
所以有时还特意打开营帐让小仆役来学。
董先了解到这个事后。
于是便为小仆役赎身。
这才知道。
原来这个小仆役名叫王象。
从小孤贫,给人当仆役。
以放牛、放羊做杂事为生。
董先跟王象商量。
想送王象到桃花营中。
日后到灵丘书院学习。
王象听了,十分高兴。
当场下跪,叩头认主。
看来这儒家经文学得不错。
知道受人恩惠要报答的道理。
这当董先为发现名臣而高兴时。
跟随南下的烈焰师军师娄圭给董先泼了一盆冷水:
“主公,当初我们约定共同讨伐董卓。”
“但如今主公先攻占荥阳,后控制敖仓,又俘虏叶雄,救援友军曹操。”
“把董卓的凉州兵马赶进成皋虎牢关。”
“令他们不敢出击,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
“但除了广陵功曹臧洪外,其它人却没有高兴的心情,反而面有忧色。”
“看来这讨伐董卓联盟并不能长久,主公应该早做防范。”
娄圭的建议与董先不谋而合。
董先想想也是。
实在不该继续这样下去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了。
自己这趟南下,可不仅仅是这几件事的。
他还想让阿三去当胡八一。
这墓可不能让董卓和曹操都给盗光了呀。
他还想学张宁去招降答应投降的黄巾呢。
比如豫州的黄劭,扬州的万秉,青州的徐和司马俱等。
另外接下来中原将会陷入连年战祸。
自己下属的家人,也需要有人去安置一下。
走不走另说,但态度要有。
要下发一个通知。
让家属和合股伙伴尽快撤离。
同时提醒他们要带上法定权属文书。
因为日后自己可是要凭法定文书来确认土地和财物归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