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让圣姑陪同前往(2 / 2)

并汉 做梦中 3225 字 20天前

他在等什么?

等待时机吗?

什么才是他心中的时机?

眼下还不算吗?

董先见郭嘉有些吃惊。

知道自己的话对郭嘉的冲击。

太平道圣姑,张角的女儿。

这两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冲击。

能得张角信任,交托家人。

这意味着董先与张角关系非比寻常。

但又未加入张角的黄巾起事。

说明董先非同凡响。

能在数十万人的太平道中保持独立。

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董先相信,光透露这两点,这郭嘉若有惊世之才,就能明白自己所谋不小。

要人有圣姑,要财有商团。

要守有不引人注意的土楼坞堡。

要攻有威震北境的先锋义从。

要粮南有珠崖儋州,北有东北粮仓。

要物流运输有四海四营。

二千料大船,可载万石,或载人三千。

已完成改造。

采用畜力螺旋桨配合风帆驱动。

外有铁甲包覆,上有三弓床弩和回回炮。

还有燃烧炸弹,遇水不灭。

现有海贼,无人可以撼动。

从南到北只需七八个月即可到达。

想到此处,董先嘴角上翘,略显骄傲。

他看着震惊中的郭嘉又说:

“奉孝,这天下离即将不稳。”

“你一路北上,想必经历许多。”

“不知你走的是何路?”

郭嘉收起之前的轻视之心。

他原本北上,意在试探。

这窥探自己之人,是何居心。

同时也查访民情。

评估各地情报。

原本以为,这董氏集团只是赚了些臭钱,附庸风雅,到处结识学子处士。

为董氏谋些儒士好感。

所以颇为轻视。

可如今听到圣姑张宁之事。

顿时知道所谋的乃是天下。

这跟自己只想寻一名主,以身辅佐的想法。

直是云泥之别。

于是郭嘉略显恭敬地回答:

“一路经冀州北上,到中山灵丘,董氏的发家之地察看过。”

“然后经直谷关到访过繁畤之战故址。”

“最后才到的平城。”

董先听了,笑着说:

“过了太行,无人能与我相提并论。”

“眼下我虽只是县令。”

“但不久之后,一切必有巨变!”

“不知奉孝信否?”

郭嘉听了,再次感到吃惊。

这人是怎么回事?

怎么敢这么狂妄?

这朝廷官职,又岂能说给就给?

你有实力不假。

但大汉十三州,动不动就能发动数千人的家族数不胜数。

说实话,就算你能发动太平信徒。

但时过境迁。

君不见这黄巾所起事之地,到处都被打压吗?

没有士族豪右支持。

光靠黔首之力,还是不成事的!

而这北境,也被你自己处理得服服贴贴了。

已经没有立军功的机会了。

你怎么升迁呢?

郭嘉面向董先问道:

“明廷为何敢断言,不久将会巨变?”

董先笑着说:

“奉孝,这国家迟迟不立储君,此为一也。”

“国家身体日渐衰弱,此为二也。”

“朝中党人复起,与宦者不合,此为三也。”

“若有变,必来自禁中朝内。”

郭嘉有些不屑:

“明廷所说三点,并不新奇,仅凭三点就敢断定天下将有巨变,未免儿戏!”

董先听了,又笑了。

我总不能说是三国志,是后汉书告诉我的吧!

于是也不跟郭嘉多做解释。

只是对郭嘉提出邀请:

“奉孝,这样吧,你等待数日,等我麾下赌坊责任人到来。”

“到时我会为他写下锦囊。我许你一观!也许你第一个参赌。”

“你阅后,不可外传。但可去经历锦囊所提之事。”

“甚至可试着去改变。”

“若是我说为实,那你在锦囊提到之日快到前,来找我即可!”

“到时便安心辅佐于我,如何?”

郭嘉听了,有些不理解:

“明廷,有件事我不能理解。”

“若是我没记错,董氏商团首次上门是光和二年。”

“为何光和二年时,明廷就让人拉拢我?”

“当时我仅是一名普通的黄口小儿。”

“有何值得明廷相邀?”

董先见郭嘉有些认真的神情,不由正色解释:

“奉孝,这天下之事,有些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若是我告诉你这世间有仙人,你信或不信?”

郭嘉有些懵了。

我跟你讲科学,讲道理。

你要跟我讲玄学,讲方术?

董先看见郭嘉木讷的神情,接着说:

“奉孝,我也不瞒你。”

“若无我,你的成就也将不可限量。”

“而正因为如此,我才想让我们强强联手,早日终结乱世!”

“这些天你就住在后宅,有事找张宁,她会安排!”

“待赌坊局头来,我再寻你!”

董先随后让人跟张宁交代此事。

然后就不管郭嘉,留他一人在堂屋发呆。

刚刚他想的先锋总社改组设计的事。

他还没有头绪。

先锋总社、家老会这可是目前维持董氏集团运作的基础。

而董固、董武外加母亲留给自己的马财、陈善、白歧,以及自己宗族的董畛等人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

他们有些能力不假。

但某些方面毕竟没有那些从小读书的人来得厉害。

让他们去管理政务,很难服人。

照本宣科或许还可做做。

但如果要治理一县一郡之地。

他们的才能就略显不足了。

之所以当时刘宏以郡县治官钱当成交易款项。

让董氏举荐一郡六县的令长,去牧守地方。

一来他们没有孝廉或郎官身份。

二来治政才能不足,也是董先没有选择他们的原因之一。

他们的忠心绝没有问题。

但他们总占着地方,便会让人无法上升。

让每个阶层的都有希望。

这也是得到拥护的基础。

这也是董先想通过改组先锋总社达到的目标之一。

郭嘉自有张宁接待。

不知怎么的。

他突然对董先要给自己看的锦囊怀抱期望。

希望这董先不会让自己失望。

十天后,立春三候。

局头和阿三赶到。

张宁按董先的吩咐也把郭嘉请到堂屋。

董先先跟阿三耳语几句。

然后交给阿三一本小册。

阿三神色严肃,他默默接过小册。

翻开看了几眼。

然后便离开了。

而董先掏出一个锦囊。

按约定先交给郭嘉。

郭嘉打开。

不由呆住。

赌局:

春,陈仓解围,王国,阎忠死。

董卓先拒少府,再拒并州牧,拒不交兵权。

刘虞购斩张纯。

四月中,刘宏驾崩,刘辩继位,改元光熹,袁隗任太傅,与何进录尚书事,蹇硕死。

五月上,董太后侄董重死于狱中。

六月上,董太后死于禁中。

八月下,宦者诓何进入宫,诛杀大将军,雒阳大乱,袁氏兄弟诛杀宦者。

车骑将军何苗死。

天子与董侯逃往北邙山。

前将军董卓迎驾回宫,改元昭宁。

董卓自任司空,执掌权柄。

九月上,董卓废天子刘辩,立董侯刘协,改元永汉,废何后。

十月上,何后死。

十一月,董卓自任相国。

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还复中平六年。

闰十二月,各地起兵讨董。

次年春,天下大乱,酸枣结盟,关东讨董,雒阳袁氏族灭,董卓迁都长安。

郭嘉不敢相信。

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改元的年号,仿佛是董先亲自经历。

但局头从郭嘉手中接过锦囊,看了一眼,便默默放入怀中。

他是一个有分寸的人,嘴巴很严实。

这些年来已经证实了这点。

所以董先才放心把这锦囊交给他。

如何设局?何时设局?如何赌?赌什么?

董先从不干涉。

只要局头把属于董先的九成盈利交给董固即可。

局头与阿三一样。

拿了东西就走了。

他们不用问,想问的都标注在给他们的东西里了。

但郭嘉就不一样了。

一年,这几乎就是一年的时局变化。

很具体,时间,地点,人物都有。

像真的一样。

张宁在旁边,觉得很奇怪。

她有些不解。

不就是一个锦囊吗?

怎么让郭嘉脸色变幻如此之巨。

这些天与郭嘉接触下来。

这人还是很聪明的。

别看他年纪比自己小。

但在自己面前,却有些轻佻不正经。

不过比起初见时盯着自己看已经好多了。

她不由想起张角临时前,交给自己黄绢符旨时跟自己说的话。

这董先,仙人所授,有仙人之能。

有机缘,辅佐于他,委身于他,助其成就大业。

一开始进入太行之时,并不觉得董先能预测得准。

也不愿意立刻与董先相见。

但后来的一切真的如董先所说,让她彻底回忆父亲的话。

这才打着为父守孝的名义,搬到董家沟与董先做邻居。

这才死皮赖脸,不计名节也要跟随董先北上平城。

如今她隐约觉得郭嘉看的锦囊给当初父亲告诉自己的话一样。

甚至与董先让褚燕带的话一样。

都是未卜先知,都是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只有看到未来,脸色才会惊疑不定。

董先还是一样镇定。

他拍了拍郭嘉的手。

掏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名刺交给郭嘉,轻声说:

“奉孝,此乃我的名刺。”

“持此名刺,这大汉十三州,任意一家董氏商团商队的综合场所和土楼坞堡都会免费接纳、照顾你。”

“给你一年,到时找我,只要告知各地董氏肆者即可!”

“另外,我让圣姑陪同前往。”

“一来有人照料,互相有个伴。”

“二来当初只招降幽冀黄巾,其余各州还未招降。当初有些人选择离开,希望这次他们能回头。”

说完董先翩然离去。

董先觉得,若是郭嘉愿意加入。

自己自然如虎添翼,在战术方面更进一步。

若是郭嘉不愿意。

那等锦囊之事实现。

对郭嘉来说也是一次震憾的教育。

至少让郭嘉清楚,将要面对的对手。

一个能未卜先知的对手。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战胜的。

再说董先也不害怕郭嘉泄露秘密。

这此事说出去,没人会相信。

也只有局头这样的人,已经经历过太多,才能无条件信任。

不然人家只会说是疯言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