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祈祷吧!少年郎(1 / 2)

并汉 做梦中 3944 字 11天前

§0002§ 祈祷吧!少年郎

《北汉书·先主纪》:……先主幼时,卒中恶风,阳气欲脱,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家中奴婢,祷祈群神,求其安康,其得人心如此,前所未见。……

董先昏迷第三天。

灵丘诏阁城,治城只有东和南二门,两门各自延伸一条街,称为十字街,十字街把城内切割成四块。

百姓把从东门延伸过来的街叫东十字街,把从南门延伸过来的街叫南十字街。

董家宅院位于十字街西南角,大门朝着东十字街,对面就是官办养济院。

养济院主要是照顾鳏寡孤独穷流等困难群众的场所,也算是官方的医院兼福利院吧。

宅院内,悬山顶堂屋,插栱承檐,楠木楹柱,方形础石,堂基颇高,廉隅分明。

堂屋里,四位身高近八尺的中老年男性,正神情沉重,双手紧抱,一脸严肃。

由长及幼,分别如下:

站在主位的是发须皆白,头扎黑帻,穿细麻缊袍,身材微胖的老年男士。

他就是灵丘董氏的家主,也是族长,更是董先的爷爷,董畯字南亩。

左侧首位身着深色窄袖交领襦衣,赤足沾泥,头戴斗笠,一看就是刚从地里赶来。

他是董先的伯父,董畯嫡长子,董富、董利和董玉珠的父亲,董凯字伯胜。

右侧首位双眼通红,眼眶深陷,神情哀伤,正是董先的父亲,董畯庶子,董建字孟律。

左侧次位身着窄袖皂袍,腰扎鞶革,脚蹬牛皮履,一副干练打扮,虽说风尘仆仆,但鞶正中的那枚虎头铜带钩,更显其威。

他是董先的叔父,董畯嫡次子,董绍和董奇的父亲,董武字仲猛。

嫡长取伯,庶长取孟。

从取字中可以发现,曹孟德的老爷子宁愿带家财避难琅琊留着被陶谦抢,也不在初期拿钱支持曹操起兵,不是没道理的,说来曹操只是庶长子。

而袁绍和曹操玩得来,也是因为他俩都是庶长子,有共同话题。

跑题了,不如人家灵丘董氏老爷子来得直接。

“这两天又请了养济院的医匠来,他们说撑不过这几天了。孟律,阿虎的后事还需早些考虑。”

率先说话的是董畯,这也是今天召集议事的主题,为董先安排后事。

他不愧为一家之主,行事干练,开篇点题,不拖泥带水。

堂上的诸位听到董畯的话,却不敢接话茬。

而董建更是如此,听到身为家主的父亲说出这么无情的话,他心中难过万分。

场面相当尴尬,过了一阵。

董建轻声回答:

“阿翁,我,我一会让细君先带虎儿回矿区,头天李医匠看过后,说少一味药,立刻出城采药了,我留在城内,待李医匠采药回来。”

随后又重重地重申道:

“哪怕只剩一丝希望,我也还想再试试。”

董建不想放弃是有理由的,三兄弟中,只有自己生了一个男丁,而其他兄弟都已经打了双保险。

“孟律,当初我便与你说过,董氏自董狐起,于董安于时兴。到赵武灵王葬灵丘,我们这一支,才被正式赐予董氏。从董氏仆臣变为赵氏隶臣,虽只是董氏先祖,为成全先人的忠义,留下我们这一支来为赵武灵王守陵,但却也给了我们董氏在灵丘繁衍生息的机会。”

董畯提起这段历史,不由对天拱了拱手,眼神透露着骄傲。

灵丘董氏,族内宗亲从一户变为如今近两百户,外有徙附门客佃农上百户,控制千顷土地,稳居灵丘五大家族,这样的功绩,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灵丘董氏,以兵立家,以农兴家,再以兵护家。这也是你大兄将承继家业,而你三弟就任武职的原因。你少时喜好百工,我便寻了门路,送你去北平官矿,临别时,我说了两句话,你可还记得。”

“分家不分族,尽早寻出路。”

董建轻声回答。

董畯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分家不分族,这也是不管离家多远,灵丘董氏族人,死后必要归葬族墓的原因,但是……”

董畯神情有些慎重,眼神坚毅,停顿了一下。

兄弟三人神情一振,知道父亲要说重点了。

果不其然。

“阿虎八岁而夭,乃是下殇,上未报父母恩,下无后而丧,是为不孝,不可入族墓,孟律,你可知晓?”

董畯一言九鼎,看似有些无情,但却是族中规矩。

况且,只是庶孙,而且还已分家,断无为其破例的道理。

“阿翁,我自是知晓,但……”

董建一副那种让人一看就感觉很难受的表情,欲语还休。

“幼殇死不葬,孟律,节哀!”

说话的是董建的异母兄,董凯。

这意思是,你儿子董先没救了,咱爹说得有道理,接受吧,该准备后事了。

“阿兄,我知晓,但……”

董建还是礼貌性的回应了兄长的解释。

董凯见状,继续补充道:

“阿虎死前有嗔念,怨念太深易化厉鬼,要去煞气,需随埋镇墓瓶,瓶外画符文,书写北斗君,小赵氏表亲有人认识太平道师,可以协助。”

董凯口中的小赵氏,便是他的嫡妻。

说来这也算是族中的一项传承:

灵丘董氏的嫡系娶妻,必求娶代郡赵氏族女,以示不忘赵氏将董安于奉入祠堂的恩情。

董畯求娶的赵氏,人称大赵氏,而董凯求娶的赵氏,人称小赵氏。

这两位赵氏,都不是嫡女,只是旁支庶出,甚至都没正式的名字,一切只为姓赵而已。

“……”

董建表情有些复杂。

也是,人都还没死透呢,跟我说要变厉鬼,还说要镇墓瓶,这是啥玩意儿?!

董畯看着董建的神色,知道他神形俱乱,暂时无法理事。

心想,不如让他回去,做些想做的事,求个心安,于是他果断地为今天的家庭会议画下句号:

“罢了,尽人事,听天命吧!孟律,死者已矣,生者如斯,你且随你的意思去做吧!这边后事,我会知会你大兄与三弟的。虽然已分家,但尚未出五服。即使出了五服,按族规,也仍是一个族里的兄弟,不可见外。”

全程安静的董武,听到父亲董畯总结性发言后,默默地走到董建身边,拍了拍他的肩。

虽非同产母,但如同董先与董绍董奇一样,董武与董建的关系也不错。

兄弟之间的安慰,有时真的只需要拍拍肩,即可。

董武现任平舒县的直谷塞尉,驻直谷关,这是二百石的吏员,手下也有十几号人。

直谷关位于灵丘诏阁城北七十里的直峪山,于西汉武帝元光五年筑。

自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单于遣子入侍,甘为大汉朝廷边郡的耳目后。

汉廷开放北部八郡给匈奴驻守,由南匈奴栗籍骨都侯屯代郡。

从那时起,直谷关便成为防止外族进入冀州的一道防线。

延熹九年六月,南匈奴及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

朝廷迁大司农张奂为匈奴中郎将,率度辽乌桓二营出击,时任尉史的董武有幸作为郡兵配合,在直谷关垣墙上见证是数万外族传檄而定的场面。

也因此阵,董武升任障塞尉。

昨天董武得到董畯通知后,即刻快马趁夜返家。

回到家中,已经从董绍和董奇嘴中,大致拼凑出当天的情形。

他心中有些惋惜,董先这个侄子,和自己比较亲近,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是个兵苗子,这才到矿上两年,就弄得两手老茧。

眼下自己只是个小小障塞尉,将来若是有机会,自己还想跟庶母庶兄商量,把他收入麾下呢。

话说百工也是贱业,有什么前途,还不如加入军伍哩!

董武想要照顾董先的心,一方面是有感于董先的坚忍,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孩子和董先玩得来,不像大哥的孩子,仗着嫡子长孙的身份,处处欺负人。

事已至此,谁错谁对,也于事无补。

再说他也只是分家出去的子孙,这种场合,董武心中有数,自己就是个凑数的,一切全凭父亲和大哥作主即可。

灵丘董氏,家财只属继承人,其余家人,年长成亲后,便要分家单过。

虽然自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宗法有变,长子承爵,诸子分产。

但那主要是针对老刘家的,像灵丘董氏这样的家族,愿则守,不愿则略。

况且,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让家族更强大,族人才有更多保障,舍小家为大家,大家心中有数。

数百年来,灵丘董氏族规便是如此,一切只为家族的传承。

这也是灵丘董氏主家可以掌控农田千顷,立足灵丘的原因。

董建见父亲如此说了,也无能为力。

汉以孝立国,不守孝道,哪怕已分家,也不例外。

甚至专门有一个不孝罪名。

被父母告发,不孝罪成立,轻则强制驱逐,把财产移交父母,重则弃市。

董建,默默地叹息,理智逐渐占了上风:

虽说医匠宣布离死不远,但毕竟还没死,因此争取还是要争取一下的,万一能抢救过来呢?!

自己留下等李医匠,让媳妇一会先带人回矿上,这些事归根结底还是得由自己处理,也不能真的把什么事都交给老父亲和已成家的兄弟吧?!

随着董建离开,三人开始正式商议董先的后事。

虽然董先不是嫡子长孙,但好歹也姓董,族中长老,各地小宗,还是要通知的。

像这样幼年被马撞死,纯属意外夭折,不好交代。

不像疫病,还说得过去。

得了疫病,连成年人都扛不住,莫说小孩。

这样的窝囊的死,死者不仅要背负不孝之名,还会被认为有辱门风。

外人会以为,家族中是不是有人无德,才导致孩童下殇。

就像上有天灾异象,必有君辅失德,需改身修政,乃黜不法一样,最后要以罢免三公收场。

家族中出现这种疑是无德的事件,宗族长老也是要头痛的。

名册中的董先之名,看来是要安排仪式去除的。

说白了,就是要当董先没来过这世间一样。

董建经父亲董畯同意,在离开董先的治丧会议后,立刻向妻子传达会议精神,然后又雇人抬轿送董先回矿山。

安排好这一切后,才出门前往李氏药铺,打探李医匠的消息。

诏阁城内,只有两个地方有医匠。

一个是官方的养济院,人不容易请,尤其是出城诊看,难度大。

另一个就是李医匠的李氏药铺了。

它位于十字街西北角,邮驿马厩的边上,厩置对面。

虽然味道不好,但架不住地段好,处于交通最便利的中心点。

非常有利于李医匠向南来北往的人推销或采购各种药材,甚至还可托人定向采购。

李氏药铺其实就是一处家庭药材作坊,一家人合作,平常进山采药,回家炮制药材,抓药算帐,都是好手。

但能看病出诊的,只有药铺肆者李医匠了。

李医匠,家中排名第四,故取名李四,无字。

他背靠灵丘李氏,又乐于以医匠为名,因此本名渐渐被遗忘。

灵丘李氏,据说可以上推李牧驻燕代时期,借此李氏旁支在灵丘开枝散叶。

李医匠和董建一样,非家中嫡子,需自寻出路,所以少时便跟随游医,四处游诊,从而学了一手炮制药材的手法。

返乡后,他便以此为业,并娶灵丘五氏中的刘氏旁支庶女为妻,两人共同创立了这家李氏药铺。

话说回来,李医匠与董建,两边都是灵丘大家族,在诏阁城中是有宅院的,幼时自然也是认识的。

董建疾步如飞,过不了多久便来到药铺门口。

药铺相对简陋,低矮的夯土墙,有些地方已经可以看到里面的泥胎和稻草。

拼木为门,门上挂着药铺招牌。

梨木为牌,上面灼烧出“李氏药铺”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