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听到李隆基发出感叹,不由得感到一阵奇怪,对方现在仅仅是一名县令,应该入不了李隆基的眼才对,怎么感觉对方好像很熟悉似的?
看着李雄迷惑的眼神,李隆基解释道:“你是不是很疑惑,寡人为什么会知道一名县令?”
“微臣愿闻其详。”
“其实我们大唐皇族,从未忘记过这些有功之臣的后代,不管之前是否犯下错误,我们都没有忘记他们,就像你是玄甲骑兵的后代一样。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李家无情,但是有的时候也是被形势所逼,不如此行事。
就像你刚刚提到的大唐军神李靖的玄孙李浚一样,虽然他没有继承卫国公的爵位,可是寡人依然记得他。
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似乎不愿再重走祖父的从军之路,而选择了走文官体系,我也就只能成全他了。”
说到这里,李隆基看了一眼李雄。
“没想到却是因为六军校尉之事,你再一次找上来了,还推荐他成为领军校尉,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不过你能推荐这几人,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从你的描述来看,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
李雄赶忙躬身行礼,“陛下圣明,微臣只是尽己所能举荐贤才。
那几人皆是忠义之士,武艺高强且对大唐忠心耿耿,必不负陛下期望。”
李隆基微微点头,目光深远,“朕希望他们能如先辈一般,为大唐再创辉煌。
如今边境虽暂无大患,但各方势力暗涌,朕需得力之人巩固根基。”
李隆基明白,现在大唐军中还是一些老将在支持着局面,也就李雄、李嗣业、李光弼三人是年轻的将领,也许还有其他人,可是根本入不了李隆基的眼。
虽然三人都是能力超强之辈,但大唐仅仅依靠三人是不行的。
其他层级的将校同样重要,领头的有了,但是中坚的力量却还是有所欠缺,自己也必须培养一批自己真正的心腹,才能让大唐长治久安。
这也是一种帝王的制衡之术,而这一次的六军校尉的人选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李隆基对于各种求情之人不屑一顾,并且对于人选一直没有松开和透露自己想法的原因。
这时只听李隆基话音一转。
“不过寡人怎么听说哥舒曜答应跟随你去西域锻炼了,但是你现在却把他推荐给了寡人。”说完后还一脸戏谑的看着李雄。
李雄只能苦笑道:“还真是什么事情都瞒不过陛下。”
“但为了陛下的事情,微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李隆基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你倒是一心为大唐,如果大唐的所有将领都如你一般,不顾自己的私利尽心尽力为大唐考虑,那何愁大唐不能建立万世之基业。
算了,我也不夺人之好,哥舒曜还是跟着你继续去西域锻炼吧!
同时你转告哥舒翰将军,就说六军校尉之一的职位,我给他儿子留着,等到他在西域建立一些功劳后,寡人必定亲自把他给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