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人的鲜血染红了滔滔长江,这座古都已沦为一座白骨累累的人间炼狱。这是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记住这些,就是为了防止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现在他们敢否认,以后就会黑的变白的,再以后怕是直接成我们的错了,这种仇,怎么能忘。

听到古都沦陷,数十万人惨遭毒手,天幕下人们顿感头晕目眩,心如刀绞,那是真正的钻心剜骨的痛,那样的惨案,那就是刀都会砍钝,那些东西居然干得出来。

“一惧敌军内心欲弃守国都,二又惧民意指责“不战而逃”要象征性守城,战役未起而国都先迁,兵士用命而将帅自散,要守不守,要撤又不提前计划,这老贼举棋不定,这样怎么可能打赢嘛”。

“那可是国都啊......”。

“骗降杀俘,骗降杀俘!还屠杀平民,这群畜生里的畜生,不干一件人事!”。

“山川异域,不共戴天呐”。

最后说回那位守城主将,作为十几万大军的指挥官,如果他当时没有进行撤退部署,自己溜了那么再大的锅还是得扣到他头上,问题是他奉令撤离前,不但部署了突围方案,还给每个军长留印了撤退命令的文书,按照这份命令大部分守军要在夜间正面突围。

然而当时大部分军长师长一起抗命不从,反对正面突围,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当时很多守城部队从一开始就违反了司令部的命令,本来是防止守军私自撤退,下令要破釜沉舟的,但下面的军队仍然私藏了不少船只。那么既然有船,在长官们看来至少自己能够平安渡江逃生的,那又何必选择九死一生的正面突围呢。

所以最后真正服从命令突围的只有广东部队的83、66 两军,当时第66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兵力还编不满一个师,这支军队也是守城前已经经历了一场大战,兵力损失严重,但是人家将领有能力有责任,接到突围命令后,便服从指示,开始计划突围。

这次行动完全出乎小鬼子的预料,突围部队出城遭遇阻击,几经冲杀不但使小鬼子出现极大的伤亡,还差点端掉了一个师团司令部,虽然第二天连续遭遇敌军大部队的围攻,很多官兵被冲散,但一直坚持战斗,而后大部队成功冲出了包围圈,还把教导总队的几十个人带了出来,伤亡固然巨大但同时也让小鬼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当时敌军还没有长期围城的准备,所以包围圈并不紧密,部队出城后就发现有篝火的地方才有敌人,远离火光前进就还是安全的。

战后统计,正面突围的部队不仅当时就冲出去4000余人,12月14日收容被打散的官兵1500余人,来年一月又陆续有2000左右在突围过程中失散的官兵归队,总体生还率近50%。可是高级军官的死伤就相对严重了,159师师长、160师参谋长等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

而另一边抗命不从强行渡江的部队,其生还比例就惨不忍睹了,51师的生还官兵仅1500余人,58师仅1000余人,87师生还500余人,教导总队3.5万人最后生还1000余人,师长飞了的第88师基本全部损失掉了,其他各部队加起来还不到500,即便算上依命令渡江的第36师,十多万大军成功抵达长江北岸的还不到人,基层官兵的生还率更是不到15%。可他们的高级军官就不一样了,根据其高层的报告,师长以上并无一人牺牲,毕竟这些人要么早早的丢下部队独自跑路,要么躲在后方,当然是安全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83军军长邓龙光突围时还细心的保留了突围命令,在后来的会议上,那些抗命不从的嫡系将领直接倒打一耙,说主将放弃守城时没有下达撤退命令,属于弃城逃走,在这场甩锅大会上,邓龙光看不过去了就把保存的命令拿了出来,才算是解了围。

而且唐主将后来在四九年选择弃暗投明,这在某些人看来那是罪恶大过天,当然会变成一个人背全部的锅。

“为何要把锅都甩给一个人呢?”

“是啊,明明是国都,却没有调度精兵坚守,说着坚守又要撤,还没有撤退预案,举棋不定,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主将肯定有重大的过失,但忽略其他人的问题,那就说不过去了,这样下去记着记着不就偏了吗”。

这时有人出来解释道:“其实也挺好理解的,把责任完全推给他,再结合他的起义,方便借题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