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1 / 2)

各种性情本来相同,广阔的海洋容纳了无数。千思万虑最终都是空想,各种色彩和谐融合。有一天功德圆满,法性高隆明亮。不要让差异走向东西,紧锁固守内心。将它们收进丹炉内安放,炼成像金乌一样红艳的样子。明亮辉煌,娇艳动人,随意出入乘龙飞翔。

话说三藏遵循菩萨的教诲,收留了悟空,与八戒、沙僧剪断了二心,固守内心,鞍马同心,齐心协力,向西天奔走。光阴如箭,日月如梭,经历了夏天的酷暑,又迎来了秋天的寒霜。只见:

薄云断绝西风急,鹤鸣远岫霜林锦。景色正凄凉,山长水更长。征鸿飞向北方,玄鸟归来南陌。旅途中感到孤单,衲衣容易受寒之苦。

师徒四人继续前行,渐渐感觉到热气蒸人。三藏勒住马说道:“现在正是秋天,怎么会这么热?”八戒说道:“原来师父不知道。在西方有一个国家叫斯哈哩国,是日落的地方,俗称为‘天尽头’。每到申酉时,国王会派人上城,击鼓吹角,声音混杂如海沸腾。太阳真火落在西海之间,如同火烧水,声音接连不断。如果没有鼓角声混合在耳中,就会震杀城中的小孩子。这个地方热气蒸人,想必到了日落之处也是如此。”悟空听了,忍不住笑道:“呆子别乱说!如果按照斯哈哩国,我们早就到了。师父一天三次改变主意,这样拖延下去,从小到老,老了又变小,老小三生,还不到呢。”八戒说道:“哥啊,按你的说法,既然不是日落之处,为什么这么热?”沙僧说道:“可能是天时不正,秋天行走夏天的缘故。”他们三个争论不休,忽然看见路旁有座庄院,红瓦盖的房舍,红砖砌的围墙,红漆的门扇,红漆的床榻,一片都是红色的。三藏下马说道:“悟空,你去那家人家问问情况,看看为什么这么炎热。”悟空收起金箍棒,整理衣裳,装作文雅的样子,走到大路上,径直走到门前观察。门里突然走出一个老者,只见他穿着一件黄得不黄、红得不红的葛布深衣;戴着一顶青得不青、黑得不黑的篾丝凉帽。手里拄着一根弯曲不规则的竹杖;脚上穿着一双既不新又不旧的草鞋。他的脸色像红铜,胡须如白练。两道寿眉遮住了碧色的眼睛,嘴巴露出金黄的牙齿。

那老者抬头一看,看见悟空,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奇人?在我这门前做什么?”悟空恭敬地回答:“老爷,不要怕我。我不是什么奇人。我是东土大唐派来西方取经的僧人。我和我的师兄弟四人刚到宝方,发现天气异常炎热,一方面不明白原因,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所以特地前来请教一下。”老者这才放心下来,笑着说:“长老不要怪我。我这老眼昏花,没认出你的尊容。”悟空回答道:“不敢怪责。”老者又问:“你的师父在哪条路上?”悟空回答:“在南边的大路上。”老者说:“请进来,请进来。”悟空高兴地招手,三藏师傅和八戒、沙僧牵着白马,背着行李走近前来,对老者行礼。

老者看到三藏师傅容貌端庄,八戒和沙僧相貌奇特,既惊又喜。他只得请他们进屋坐下,让仆人们泡茶,一边准备饭菜。三藏听到这话,站起身来表示感谢,说道:“请问大人,为什么您这里秋天反而如此炎热?”老者回答:“我们这里叫做火焰山,没有春天和秋天,四季都是炎热的。”三藏问道:“火焰山在哪里?会不会阻碍我们去西方的路?”老者回答:“去西方是过不去的。那座山离这里六十里远,正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但山上有八百里的火焰,四周寸草不生。如果过了那座山,就算是铜头铁脑,也会化成汁。”三藏听了大为惊讶,脸色变得苍白,不敢再问。

只看见门外一个年轻人,推着一辆红色的小车,停在门旁,喊着:“卖糕啦!”大圣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了一枚铜钱,向那人买糕。那人接过钱,不管好坏,打开车上的衣裹,热气腾腾地拿出一块糕递给行者。行者拿在手中,犹如火盆中的灼炭,煤炉里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上,右手换在左手上,不停地说:“热啊,热啊,真难吃!”那人笑着说:“怕热的话,就不要来这里了。这里就是这么热。”行者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不懂道理。常言说:‘不冷不热,五谷不生。’他这么热,你这糕粉是从哪里来的?”那人说:“如果想知道糕粉的来历,就请问铁扇仙吧。”行者问道:“铁扇仙是谁?”那人说:“铁扇仙有一把芭蕉扇。用它一扇,可以熄灭火,两扇可以生风,三扇可以下雨,我们才能种植作物,及时收割,所以才有五谷滋养生命;否则,连寸草都不能生长。”

行者听了,急忙走进屋子,把糕递给三藏说:“师父放心,先别急着问,吃了糕再说。”长老接过糕,对着老者说:“老爷请吃糕。”老者说:“我家的茶饭还没上,敢吃你的糕吗?”行者笑着说:“老人家,不必赐茶饭。我问你:铁扇仙住在哪里?”老者问:“你问他干什么?”行者说:“刚才那个卖糕的人说,这位仙人有一把芭蕉扇。用一扇可以熄灭火,两扇可以生风,三扇可以下雨,这样你们这里才能种植作物及时收割,得到五谷养生。我想找他要扇子,熄灭火焰山,然后让这一带安居。”老者说:“确实如此。但你们没有礼物,怕那位圣贤不肯出来。”三藏问:“他要什么礼物?”老者说:“我们这里的人,十年才拜求一次。四只猪,四只羊,花红表里,时令的水果,鸡鹅美酒,虔诚地沐浴祈祷,拜到仙山,然后请他出洞,在这里施行法术。”行者说:“那座山位于哪里?叫什么名字?距离有多远?等我去问他要扇子。”老者说:“那座山在西南方,叫翠云山。山中有一个仙洞,叫芭蕉洞。我们这里的信徒去拜仙山,来回要走一个月,大约一千四百五十六十里。”行者笑着说:“没关系,我去就回。”老者说:“等一下,吃点茶饭,准备一些干粮,必须两个人作伴。那条路上没有人家,而且有很多狼虎,不是一天能到的。别当儿戏。”行者笑着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就去!”说完,突然消失不见了。老者慌张地说:“哎呀!原来是能腾云驾雾的神人

暂且不说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现在说说行者一下子来到了翠云山,停下祥光,正要找洞口,忽然听到丁丁的声音,是山林里一个樵夫在砍柴。行者迅速走过去,又听到他说:

行者听了,立刻向前行礼道:“樵哥,打扰了。”那樵夫放下斧头,回礼道:“大师要去哪里?”行者问道:“请问樵哥,这就是翠云山吗?”樵夫笑道:“没错。”行者又问:“有一个铁扇仙的芭蕉洞,你知道在哪里吗?”樵夫笑道:“这芭蕉洞虽然有,但没有铁扇仙,只有一个铁扇公主,也被称为罗刹女。”行者说:“有人说他有一把芭蕉扇,可以熄灭火焰山,难道是她吗?”樵夫说:“没错,没错。这位圣贤确实有这件宝物,擅长熄灭火焰,保护附近的人们,所以被称为铁扇仙。我们这里的人并不需要她,只知道她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行者听了大为惊讶,心中暗自想道:“又碰上了冤家!当年我击败了红孩儿,他们说是她养的。之前在解阳山遇到她的叔叔,他也不肯与我和解,一直想报复;现在又碰到了她的父母,我怎么能借到这把扇子呢?”樵子见行者陷入沉思,不停地叹息,笑着说:“大师,你是出家人,有何忧虑?这条小路向东走,不到五六里,就是芭蕉洞了。不要心急。”行者说:“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派来西天取经的唐僧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曾与罗刹的儿子红孩儿有过一些争执,我担心罗刹会记恨,所以有些忧虑。”樵子说:“大丈夫见人凭相貌,只要以借扇为名,不要想太多往事的恩怨,我保证你能借到扇子。”行者听了,深深地鞠了一躬,道:“谢谢樵哥的教诲,我就去了。”于是行者与樵夫告别,径直来到芭蕉洞口。只见那两扇门紧闭,洞外景色优美,真是个好地方!正是:

山上的石头是山的骨架,石头中蕴含着土地的精华。烟雾和霞光中蕴含着宿雨的滋润,苔藓帮助新绿生长。山峰高耸如蓬岛,幽静中花香弥漫如海瀛。几棵高大的松树上栖息着野鹤,几株衰弱的柳树中传来山莺的歌声。这真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树上鸣叫着彩凤,活水中隐匿着苍龙。曲折的小径上垂挂着葱茏的蔓藤,石梯上攀爬着葛藤。猿猴在翠绿的岩石上欢忻地迎接月亮的升起,鸟儿在高大的树上欢喜地歌唱着晴朗的天空。两旁的竹林投下凉爽如雨的阴影,一条小径上花朵盛开得像绣花一样浓郁。时而可以看到白云从远处的山岭上飘过,没有固定的形状,随风飘荡。

行者上前喊道:“牛大哥,开门!开门!”洞门呀地一声开了,一个毛儿女走了出来,手里拿着花篮,肩上背着锄头,一身朴素的蓝色衣服,面容精神有道。行者上前迎接,合掌道:“女童,请你转告公主一声。我是前来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经过火焰山,特来借芭蕉扇一用。”那毛女问道:“你是哪个寺庙的和尚?叫什么名字?我好通报。”行者说:“我是东土来的,叫孙悟空和尚

那毛女听了立刻转身进入洞内,跪在罗刹面前说道:“奶奶,洞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您,请求借芭蕉扇,用来过火焰山。”罗刹一听到“孙悟空”三个字,顿时如同加了盐进火一般,怒火燃烧不已。她的脸红得发紫,恶狠狠地发怒,口中咒骂道:“这个泼猴子!今天居然敢来!”她大声叫道:“丫鬟,拿披挂,拿兵器来!”随即拿了披挂,拿出两把青锋宝剑,整理好出来。行者在洞外偷偷窥视,看看她打扮得如何。只见她:头上戴着花朵团成的手帕,身穿着绣着云纹的锦袍。腰间系着双束虎筋绦,微露出绣裙和绡缎。凤嘴弓鞋高三寸,龙须膝裤上有金销点缀。手提宝剑,怒声高呼,凶神恶比,容貌可怖。